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发展莲藕产业、推行规模化养鱼、引入“时代天工”项目……今年以来,济南市天桥区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通过提升产业致富能力,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村融合特色村,走出一条具有天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莲叶何田田,“铁匠”可采莲。眼下正是天桥区桑梓店街道铁匠村近百亩藕田丰收的时节,藕农们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你看这莲藕又白又胖,卖相真好。”铁匠村藕农刘怀友说,他种了80余亩藕田,今年莲藕不仅质量好,产量也高,亩产2000多斤,每斤要比去年多卖0.2-0.3元。
铁匠村村委会主任张开山介绍,铁匠村通过积极发展莲藕产业,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莲藕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在天桥区,像铁匠村这样通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全力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不在少数。
饲料往鱼池里一撒,四面八方的鱼儿急忙游了过来,时而吐着泡泡,时而摇着尾巴……桑梓店街道刘庙村700余亩新建鱼塘的鱼儿长势喜人。
刘庙村有50多年的养鱼历史,但在过去,多是靠村民“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鱼儿卖不上价去。后来,刘庙村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村里零散的鱼塘,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了现在700多亩的现代化养殖产业。
“我们主要养殖鲈鱼和鳜鱼,每斤价格在20-30元不等,这两种鱼很受市场欢迎。”刘庙村党支部书记刘赓江说,中秋节前后鱼塘将出鱼100多吨,预计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鱼卖出去后,合作社扣除相关养鱼成本后,将按照入股比例给村民分红。
与刘庙村相似的是,桑梓店街道的草庙王村也是以股权为纽带,推动村民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融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我们村是一个完全失地村,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全体村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草庙王村文书王涛介绍,村“两委”从长远角度出发,以保障全体村民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决定采用“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方式,引进“时代天工”项目。
“厂房车间2.6万平方米,现项目已经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正在进行招商。”王涛介绍,项目运营后,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3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格局。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除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外,天桥区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在新时代乡村人才建设上下足功夫,多措并举抓好选人、育人、用人,做好“人才”大文章,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2019年,桑梓店街道启动“人才回引”工程,吕宝亭回村担任姚吕村候补村主任。2020年8月,吕宝亭遴选为姚吕村党支部书记。
历史遗留问题多、邻里纠纷不断、集体经济薄弱……这是吕宝亭刚上任时面临的“头疼”问题。但面对困难,吕宝亭没有退缩,他认真记录,逐一分类,并迅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
3年的时间,在吕宝亭这一“领头雁”的带领下,如今的姚吕村已经变成凝聚力强、民风淳朴、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文明和谐新农村。
“村庄发展不能只靠输血,还得靠造血,我们正计划建一家生态面粉厂,探索一条产销一体的发展之路。”吕宝亭说,村里已经建设了电商教室,除正常的线下销售外,也可以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把面粉和村里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