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经过一系列的提升改造,在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腊山河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眼前。“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这样一改造,感觉像自己家重新装修了一样,看着就高兴。”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色,市民刘大爷忍不住赞叹。
近年来,槐荫区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水务日常管理、道路养护管理等领域,以担当实干的精神,拼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展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槐荫速度”。今年以来,槐荫区累计开展巡河工作2.5万余次,排除市政道路设施问题及安全隐患225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了省级验收,黄河(槐荫段)、曹家圈虹吸干渠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获评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发展“加速度”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连接线之一,为保障济郑高铁槐荫段项目顺利实施,槐荫区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完成了用地预审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开展了三电及管线迁改、临时用地办理等工作。济南西站作为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站之一,济郑高铁槐荫段建设完成后,便可通过济郑高铁、京沪高铁等线路实现多方向的乘客分流,对加速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建设发展,不仅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隐藏在地下的管网如同城市的“血脉”,为城市正常运转提供重要支撑。今年2月,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PPP项目开工,该项目是济南市2023年开工的最大民生保障项目,是实现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和内涝治理的重点工程。槐荫区围绕居民小区及院落雨污分流、市政道路清淤检测及功能修复、河流治理、辖区接驳点与混接点改造等工作,紧盯2024年底雨污合流管网清零、2025年底内涝治理清零节点,全力配合推进项目实施。
“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完成后,将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消除城市易涝积水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槐荫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答好治水“必答题”,切实提升城市气质
以“水”闻名的济南,向来把“治水”作为“必答题”。近年来,槐荫区深入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围绕“治水”开展了自备井封停、“河湖长制”管理、玉符河综合治理、城市排水设施改造提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一系列工作。
针对河道淤积、城市内涝、排水不畅等问题,槐荫区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城市排水设施改造等方式,不断加强水的治理。同时,通过开展农村水利监管,改善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坚持把“治水惠农”落实到槐荫的每一片土地上。截至目前,近80处单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全部达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省级验收也已全部完成。随着一个个“绣花功夫”的落实落细,隐藏在槐荫区地下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为城市、农村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气质有了明显提升。
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槐荫区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优水优用、适水发展,通过行政管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深入推动各行业深度节水控水,全面提升社会节水意识,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今年10月,经水利部复核认定,槐荫区等323个县(区)达到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获评为“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做好道路设施维修养护,保障群众出行畅通
道路的安全、完善和整洁,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为保障群众出行便捷与安全,槐荫区结合辖区实际,持续细致做好道路设施养护和维修管理。今年以来,围绕经十路、纬十二路、阳光新路、二环西路等主次干道及街巷道路,槐荫区开展专项整治,针对设施巡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立即安排专人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共完成道路修补4万余平方米,人行道1.8万余平方米,并对道路沿线点位2100余处进行了综合整治,有力保障了辖区道路、桥梁安全畅通。
结合辖区发展规划布局,围绕产业、生态、文旅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需求,槐荫区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科学选定年度“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约6公里。通过前期现场调研和勘测,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将建设计划做实做细;在建设过程中,多部门联合成立了技术监督机构,强化专业指导,通过监理、质监等跟踪服务,加强质量检测,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目前,该工程已圆满完成,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工程区级联合验收及事权移交工作。(王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