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来平菇种植,农闲变农忙-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1/20 18:32:58
来源:农村大众

“融”来平菇种植,农闲变农忙

字体:

  2024年1月9日,农历冬月二十八,恰逢堰头大集。李秋和清晨5点多就带人进大棚采蘑菇,当天收获的300多斤平菇在集上销售一空。隔天,他又将新采摘的260多斤平菇运到邻村集上卖,忙得不亦乐乎。

  李秋和是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堰头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8月,他带头办起了荣和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发展起金银花、葡萄、草莓、蔬菜等种植项目。如今种植平菇,是李秋和搞“融合农业”的最新成果。

在荣和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目前平菇长势喜人。

  在荣和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目前平菇长势喜人。

  “咱们的合作社叫荣和,‘荣和’取‘融合’的意思,就是希望把各种资源融合起来,发展壮大合作社。”李秋和说,之前合作社金银花种植搞出了点名堂,但产业单一,利润比较低,可能挣钱也可能赔钱。最近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就是“融”来的。

  3个多月前,他偶然认识了历城区派驻荷花路街道西李家庄村的第一书记李镇江;通过李镇江又认识了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德舜和他的弟子张海林。在李秋和的请求下,李镇江成了堰头村乡村振兴指导员,李德舜、张海林则成了该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技术顾问。

  目前,荣和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里的几千支平菇菌棒正陆续出菇,十分畅销。据了解,合作社平菇种植大棚能放1.8万个菌棒,可以轮番出菇,便于上市流通。发展菌菇产业的好处还有,从秋收后农闲期到来年5月份,合作社的工人也有活干、有钱赚。

李秋和(左)与张海林在交流平菇种植技术问题。

  李秋和(左)与张海林在交流平菇种植技术问题。

  据李秋和介绍,以前冬季大棚里也就种点韭菜,因为气温低长得一般。“忙活几个月也就挣几千块钱。”他说,现在有了平菇,能多挣好几倍。

  “平菇全收完,就可以忙活蔬菜了。”张海林进一步说道,“我们将废弃菌棒进行发酵,变成优质有机肥,施到金银花地里。”

  “哎!这样咱这个产业链就转起来了。”李秋和应和着,转头招呼工人检查一下增温机。他解释说,这段时间气温时有波动,需要特别注意棚内保温。

  堰头村合作社种平菇,先是购进700个菌棒试种,有了成功经验后,马上扩大规模。“接触上镇江书记和李教授、海林老师他们,我感觉很好!”李秋和信心满满,“跟着他们走,一点吃不了亏,还能融合更多资源进来。”

  的确如此。就在20天前,由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微生物学专家李德舜主持的菌种实验室,正式搬进了李秋和的平菇大棚。这件事,正是李秋和同李镇江聊天聊出来的。

李德舜教授(中)与李镇江(右二)等人在堰头村平菇种植大棚内交流。

  李德舜教授(中)与李镇江(右二)等人在堰头村平菇种植大棚内交流。

  2024年1月12日,李德舜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大棚实验室”将开发一些稀有食用菌品种,不但可以实验推广,还可以用作展示,让游学的孩子看一看,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堰头村南邻济广高速公路,与人口聚集的华山片区仅一路之隔。“把实验室放到地间地头,不但有助村里发展食用菌种植,也有利于堰头村下一步更好地提供研学服务。”李镇江盘算着,孩子们来了可以通过显微镜看菌丝形态,听专家讲解蘑菇成长记,还可以体验种蘑菇、采蘑菇、采摘金银花。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纠错】 【责任编辑:张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