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猛子”讲述海底潜水捕捞的酸甜苦辣-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6/18 10:31:31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海猛子”讲述海底潜水捕捞的酸甜苦辣

字体:

  海螺、海参、姜姚贝等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捕捞过程充满艰辛。在北方海域,海参等海产品的捕捞主要靠人工,通常需要海底“淘金者”们潜入10余米深的水下,将这些美味带到船上,再送上市民的餐桌。在青岛、烟台、日照等海域内,就有这样一群被称为“海猛子”或“城市蛙人”的专业捕捞者。日前,记者采访了在一家养殖公司捕捞扇贝的李斌,聆听他近十年潜水捕捞的艰辛历程。

  从事潜水捕捞已经十年

  今年35岁的李斌来自山东泰安,25岁时他就来到青岛,一直在红岛码头从事潜水捕捞。“潜水捕捞虽然是个挑战性不小的工作,但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海底世界。”李斌骄傲地表示,“很多人想干潜水捕捞,却没有这个胆量。这个工作对捕捞人员的体力和潜水技术要求很高,捕捞人员需要潜入十几米深的海底,还会受到水流和脚下泥沙的影响,需要不断迎着暗流向上走,才能保证在海底看到海螺。一般要采取跪姿前行,一个小时最多也就行走500米。从海面到海底,浅的地方有两三米,深则10米,不仅要背上42斤重的铅块潜入水下,还要把重达100多斤的海参捞上船。”

  42斤铅块助他入海

  每逢金秋时节,胶州湾特产海螺迎来丰收,这段时间会有上百名“海猛子”在此捕捞野生大海螺,其中就有李斌和他的同伴们。下海前,他们会将一条由7个铅块连在一起的“腰带”绑在自己的腰部,“这叫压铅,每块6斤重,7块共计42斤重,正好围腰一圈,下沉到海底全靠它们。”李斌告诉记者。

李斌准备下水。

  在捕捞季,每天李斌都要套上潜水服及潜水镜,用皮管将两个网兜勒在腰部,穿上脚蹼,佩戴好呼吸器,缓缓潜入水中。一身行头几十斤重,再算上海产品的重量,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像我们这样的潜水员,最深潜到10米左右,过深的后果就是水下压力增大,对潜水者危害极大。”李斌表示。

  “如今日子好了,感觉生活充满阳光,希望一家四口平平安安的,再辛苦也值得。”对于现在的生活,李斌很满足。

  海底采鲜危险重重

  在李斌看来,海水下10米对“海猛子”而言意味着生与死的距离。由于在海底无法讲话,“海猛子”之间传递信息全靠打手势,而人和船之间更是只能通过一根氧气管“交流”,这根氧气管也被称作“生命线”。前两天李斌下海作业时,经历了一生中最惊险的时刻,“当时我身上的输氧管缠在了船底的螺旋桨上,连人带身上的配重差点全部被绞进螺旋桨。幸好我反应迅速,赶紧把配重抠开,人就浮了上来。”回想当时的险境,李斌至今觉得后怕,哪怕晚一秒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对于海猛子来说,类似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潜水捕捞是高危职业,一旦输氧管断了,水底的人断了氧,那可就麻烦了。”李斌就曾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危险。当时,他和同伴正在海底采收海螺,一艘小快艇向渔船急驶而来,如果快艇撞上输氧管,水下的人将十分危险。船上的渔民一看有险情,就拼命朝来船挥动小红旗,示意他们改变航道,大约过了一分钟,对方看到海面上的输氧管后,立即从一侧掠过,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还有一次,输氧管突然折了一个大弯,阻隔了正常输氧,正在海底作业的李斌感觉到不适后,凭借长期潜水经验判断,一定是输氧管出了问题,于是他立即丢掉身上的铅块,向上游去,最终在同伴的帮助下脱离危险。李斌坦言,这样的意外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几次,每次都吓出一身汗。

  与粉丝共享“海底世界”

  多年的海底作业,让李斌对大海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海底呆习惯了,感觉和在陆地一样。”聚成小山堆的螃蟹、海兔子、盘成圈伸着头的海蛇、海刺猬……在漫长的潜水过程中,这些都能让“海猛子”说起来眉飞色舞。

  “海底潜水作业一般人不了解,也看不到,我就用直播让大家看。”李斌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注册了短视频账号,专门直播他和伙伴在海底捕捞海螺的过程,收获了近200万的点赞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行业的不容易,他还特意购买了一台水下摄影设备,经常在水下与全国粉丝共享“海底世界”。

  由于需要长时间潜入海底,水温低、水压大,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无可避免的,尽管李斌每年都会进医院做高压氧舱治疗,但腰痛的毛病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李斌告诉记者,他打算再干几年就改行做个小买卖。(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