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三代跑船人见证大运河十年巨变-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6/24 09:47:55
来源:齐鲁晚报

山东济宁:三代跑船人见证大运河十年巨变

字体:

  2024年6月22日,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京杭大运河已经默默流淌了2500余年,如今依然一片繁忙。在山东济宁,有近七千艘船只常年穿梭于运河之上,运煤炭、运沙土……他们是水上运输的主力军,更见证了运河之变。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济宁“港航润杨6020”号集装箱货船从济宁南下,体验了船员们的水上货运生活,深切感受到了大运河的生态和航运变化。

  6小时车程

  在大运河上要走6天

  6月4日早上7点,济宁港航龙拱港内,港口的红色桥吊正将集装箱快速吊运到船上。

  船长段义超正在做离港前的最后准备。济宁“港航润杨6020”号长68米,宽20余米,载满了70多个集装箱,驶向常州,航程需要6天时间,途经徐州、宿迁、淮安等地。船体中间是货运舱,两侧是宽一米多的甲板过道,船尾是60平方米左右的休息区,船头是驾驶室。

  “起锚了!”集装箱吊装完毕,段义超对二副王广亮大喊一声,王广亮发动机器拉起船锚,段义超轻转船舵,船缓缓驶离港岸,不久便驶入位于济宁太白湖旁的运河主航道。

  段义超是个标准的山东汉子,高个头,身体健壮,他一手打着船舵,一手操作控制台。

  “这船时速有多少?”“现在是6公里,到主航道还能快一些,急脾气可受不了。”段义超说,开船最磨人耐性,心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从济宁到常州,开车只需6小时30分钟左右,而这艘集装箱船,要在大运河上行驶整整6天时间。

  段义超和妻子刘立侠,王广亮和妻子蒋传美,两对夫妻就是这艘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员。中午,刘立侠和蒋传美负责做好饭,船上的厨房和岸上家中的厨房并无两样,铺着瓷砖,有空调、餐桌等,“就是买菜不如岸上方便,想买菜时就打电话叫水上超市过来。”刘立侠为大家做了四菜一汤,轮流吃完,四个人该休息的休息,该干活的干活,一切如常。

  夫妻一起跑船24年

  一年300多天都在船上

  段义超夫妇和王广亮夫妇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四个人都出生在跑船之家,从小就跟随父辈在水上谋生。祖辈有的在南四湖上捕鱼,有的在运河上做些小生意,后来都加入到船运行业。

  段义超和刘立侠结婚后,俩人就一直在同一条船上,至今已经24年多了,忙的时候,一年300多天在这条船上度过,船就是第二个家。

  “我已经是第三代跑船人了。”刘立侠说,她就是在船上出生,家里世代以船为家,从捕鱼慢慢转变成航运,变化最大的,还是船的本身。

  “以前是水泥船,经过多年的演变才到现在的集装箱货船。”段义超这些年开的船一个比一个大,从最开始开载重不到100吨的船,到百吨、上千吨的船队,再到现在载货量在2000吨的大船,船的载重能力越来越大,开得也越来越远。

  工作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最明显的就是船员的活动空间大了。“开小船的时候,一次得拉很多货,船吃水很深,几乎跟水面相平,冬天水打在甲板上,又滑又冷,根本不敢走。”段义超说,现在的船,驾驶室从船尾挪到船头,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饱受发动机噪声之苦,休息空间越来越大,船上也建起了两室一厅,各类电器都非常齐全。

  现在的船比以前干净多了。“以前装散货的时候,特别是运煤,船上到处都是煤灰。一遇上雨雪天,一晚上都别想睡了,害怕遮雨布被刮走,货物出问题。”近两年,集装箱越来越普及,不怕雨雪天,货物几乎没损耗,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些变化让人欣慰,但在船上干活仍然辛苦,最大的挑战就是生活单调。船上的空间本来就相对封闭,几人又是轮岗,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特别是夜间航行,需要将驾驶室内的灯光全部关闭,以避免反光,驾驶室漆黑一片,异常安静,让夜晚显得更加漫长,船静静漂在运河上,段义超就想想老人、孩子,想想自己的未来,打发时间。“亏欠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孩子。”段义超夫妇满含愧疚地说。

  当然,在船上也有快乐时光。“成群成片的天鹅,火红的晚霞。”闲暇的时候,王广亮会讲述自己在船上见过的“名场面”。他跑船去过很多地方,接触到了大运河沿岸各地的文化,也品尝到了各类美食,“这算是跑船的一种福利吧。”

  树绿了鸟多了

  水面上没了生活垃圾

  6月初,天还不是太热,沿途风光正好。段义超看着两岸的绿化说:“树绿了,天又蓝,现在应该算风景最好看的时候了。”看到湖区飞过的水鸟,段义超说,沿途路过南四湖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大片水鸟,“须浮鸥、灰鹭、绿头潜鸭,见得多了,不认识的就查一查,现在都能叫得上名字了。”

  让跑船人感受最大的,就是大运河的生态之变。先是运河的污染减少了,过去的跑船人缺乏环保意识,生活垃圾多扔进大运河,曾经的大运河,不仅颜色像酱油,还有刺鼻的气味。如今,经过沿岸各地的共同治理以及跑船人环保意识的提升,水面已看不到漂浮的生活垃圾。其次是两岸的绿化变多了,生态小公园星罗棋布。原先的运河两岸,散乱的码头非常多,经常造成水面交通堵塞。这些年经过治理,沿岸的小码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公园。

  段义超说,这些年不少地方都对运河河道进行了升级,水面宽了,河也深了,大船越来越多了。很多港口对基础设施也进行了提档升级,整个航道进行了“三改二”,加上南水北调东线补水,确保了运河航道的水位常年处在丰水期,大船搁浅的情景一去不复返。这让他们越来越省心,通行效率也大大提升。

  “过去装散货都用小车,一个万吨级的船队得装两三天。现在40%的船都能装集装箱,两三个小时就能装完。”段义超说,济宁港航的龙拱港将“海港先进理念”引入内河,一年时间建成全国内河首家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1名司机可同时操控4台轨道吊作业,两分钟就可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80%。

  港口、货船、航道相得益彰,京杭大运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黄金水道”的地位更加凸显,依旧是国内重要的内河航运航道之一。段义超不懂经济数据,但他能直观感受到,20多年,沿岸的高楼大厦多了,夜更亮了,他运送货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