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山东青岛崂山区迎来了与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的又一次携手。《2024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报告》现场发布,歌尔、PICO、大朋VR、雷鸟等业内龙头企业代表齐聚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共襄盛举。
自2017年首次启幕,这一极具标志性的年度盛会见证了崂山区乃至青岛市一连数年的科技蝶变。
从起初“虚实相生、合作共赢”到如今“虚实互融、智领未来”的大会主题可以见得,立足“共赢”的“未来”已然到来。
盛况背后,具备如此影响力的国际化行业大会因何能够“扎根”崂山区?这还要归功于崂山区多年来针对高新科技产业不断推陈出新的大手笔。其中,4个园区阵地的竿头直上格外引人瞩目。
近年来,围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崂山区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建设了四大新兴专业园区,持续优化升级园区发展模式,加速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风头正劲。
创新体制机制 升级“效率引擎”
高瞻方得远景,对于数字经济与高新科技领域,崂山区已筹谋布局多年。2023年,崂山区四大新兴专业园区规模来到780亿,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不断推升的体量也使得运行难度陡增。
压力之下,一场体制机制的深度变革为崂山区注入了“强心剂”。瞄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模糊等传统管理模式“顽疾”,崂山区用一个班子、一套人马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了精准破题:创新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统筹推进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园区核心工作;组建园区专家委员会,由院士领衔指导团队工作……历经重塑的资源配置让崂山区的发展新动能得以有效释放,开创出“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崂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920家,交出了占规上工业14.4%增加值的亮眼答卷。转入2024年,开年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高新技术企业“破千”计划足以印证其信心与决心,辖区9家“独角兽”企业、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省级“瞪羚企业”便是其勇气与底气。
今年9月,乐相科技还上榜了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本次唯一获得认定的XR企业。
一路高歌中,崂山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同时接连斩获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等殊荣,镌刻下璀璨夺目的发展辙印。
盘活低效资源 激活“休眠富矿”
在崂山区的产业发展大棋局里,“向存量要增量,变闲置为宝藏”同样是关键一招。崂山区以“工业上楼”战略为“题眼”,与土地处置策略双轮驱动,显著提升土地容积率,力求将昔日的“低效拼图”转变成立体式“产业新图”。
实践方见真章。针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崂山区加大处置力度,坚持向低效用地“要空间”,累计腾空盘活1160亩土地。
截至当前,好美智谷人工产业园以及一期主体封顶的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等8个项目的“上楼”,成功新增约50万平方米工业载体,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企业的集群发展创造出更多可能。
同样的还有“分块供地、分块建设”模式。以朗讯地块为例,崂山区针对其特性灵活制定供地策略,加快完成各项流程,高效收回226亩低效用地,顺利吸引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百亿项目入驻。在这期间,“从洽谈到落地仅10天”“从签约到开工仅4个月”“从开工到首栋封顶不足百天”“一期工程提前6个月交付”等新纪录无不彰显着“崂山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9月,22条整机产线在项目交付后投用,当年便产出约60亿元。全部达产后,该地块预计将在原本3亿元年产值的基础上实现跃升百倍,跻身国内外虚拟现实整机生产基地前列。
加速载体建设 打造“跃迁矩阵”
如果说空间资源的腾挪释放是产业集聚的“强磁场”,那么载体项目的规模化建设便是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崂山全区紧盯总投资400亿的32个重点载体项目,通过多部门联动协同高效推进要素保障与施工组织的有机衔接,督促企业主体优化施工组织,抢抓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形成实物工作量,各类项目先后“落槌定音”。
而在众多硕果中,最为亮眼的当属已竣工验收的虚拟现实创享中心。这个以“平行世界”为主题的“飞碟造型”环状建筑直径208米,占地约81亩,集VR体验、展示发布、论坛展会、科普实训、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综合配套区的核心支撑项目,更是虚拟现实文商旅综合体的全国样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坐拥“明星”中心的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高地。2023年,园区以50%的增长量突破180亿规模大关,包含大朋VR、抖音Pico在内的100余家企业坐落其中,龙头企业VR高端产品出货量已在国内市场占8成以上份额。
虚拟现实的全面起势并非孤例。在其他三个园区,卓有成效的举措同样实现了深度赋能。
2023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80亿元,增长超40%。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等近200家重点企业入驻,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其中。同样实现一期主体封顶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4号楼也显现出巨大潜力。
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则聚集了卡奥斯、宏大纺机等100家产业企业,其中4家为独角兽企业。新培育的市级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增加至7家。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20亿元,增长10%。
此外,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引入了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恒瑞集团北方总部项目、华芢生物总部项目,园内生物医药企业已达32家。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也已迈入百亿行列,较2022年增长20%。
与此同时,平行世界公园、科苑经七路等13个园区配套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将与现有项目共同构建起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产业载体网络。
做优产业生态 织就“招引锦网”
背靠坚实的架构壁垒,产业生态的优劣就成了能否撬动质变的决定性因素。新命题面前,崂山区将目光投向了招商引资政策的再升级。
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崂山区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多措并举,新增40余项对标政策招商;向外部市场资源寻求新杠杆,引进高特佳、前海方舟、国信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整合多样化应用场景并链接专业展会,实现了招商机遇的精准捕捉。
乘着这阵东风,2024年以来,崂山区四大新兴产业链已累计引进落地近百个新项目,其中不乏世纪优优总部、深圳欢创科技、歌尔微显示等一批新质生产力代表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由琛蓝健康与天津医科大学顾汉卿教授团队联合开发的三类医疗器械——可吸收止血微球正式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申报阶段节省了近一年时间,且已斩获多篇国内外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权威“考核”,崂山区同样成绩斐然:虚拟现实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未来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批山东省支柱型雁阵集群、首批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产业大脑成功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 “产业大脑” 建设试点,链主企业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歌尔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头雁”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记者 赵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