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乡底蕴强,书法剪纸(源)远流长,戏曲教育进校园,扬琴京韵音悠扬……”12月15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上的老戏台格外热闹,周边村里的扬琴爱好者聚在这里排练新编的曲目,非常欢快。
“老街长巷”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南起南岭村黄河大堤,北至北岭村,南北贯穿4个行政村,全长5公里,黄河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和拓荒文化在此融合发展,是原山东八大盐场之首“永阜盐场”腹地、利津文化名人岳镇南故里。
穿过高高的“老街长巷”牌坊,老街绵延向北数十里,利津水煎包、刘氏布偶、黄河澄泥印、千手织布……一个个非遗店铺分布于道路两侧。近年来,利津县确立“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项目,集成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保护,让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旧街巷摇身变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非遗“活起来”、业态“旺起来”、群众“富起来”。在位于“老街长巷”的千手织布工坊,一台台老式织布机正在忙碌,工人们手执梭子,在细密绵长的织线之间穿梭,花纹明艳的粗布在织布机上一寸一寸缓缓延长。
“现在有26台织布机每天都在运作,市场需求量很大,织的还是不够卖,目前已带动周边5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千手织布负责人董彩霞介绍。与此同时,老粗布借势“非遗+、旅游+”发展模式,聚力放大“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品牌效应,网红打卡、网上销售,让手工老粗布变成了“抢手货”。
从旧街巷到“网红地”,蝶变的背后是利津县立足当地文化资源禀赋,深度发掘非遗特色项目,加快非遗项目新场景营造,积极搭建非遗活态展示平台,使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同时依托“老街长巷”不断创新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让渐行渐远的老手艺、老技艺与市场深度对接、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之路。“老街长巷”保护传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做法,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景区核心村南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全国非遗旅游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