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好一点”为情绪买单催生消费新业态-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1/07 09:16:18
来源:大众日报

“对自己好一点”为情绪买单催生消费新业态

字体:

  新年伊始,在位于山东淄博唐库文创园的“六工匠心”木工坊内,刻刀在木头上摩挲,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大学生赵玉秀(化名)的刻刀下,一把木勺的雏形逐渐显现。“其实,做什么真的不重要。每次来到这里,所有烦心事都随着纷飞的木屑被抛到了脑后。”因轻度抑郁而选择在这“加班”搞木作的赵玉秀感慨。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在消费领域,当下越来越多人正将消费品类从物质层面延伸至精神范畴,消费理念也从传统的功能型物质消费向享受型、治愈型“情绪消费”转变,从而获取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对自己好一点”付费

  “每当考试周压力大到爆表时,我们宿舍就会疯狂转发‘逢考必过’‘锦鲤祈福’帖,有时还会在淘宝买‘好运喷雾’。这倒不是迷信,就图个好彩头。”提及周围同学的解压妙招,赵玉秀告诉记者。

  2024年夏天,赵玉秀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常常整夜失眠。经朋友介绍,她来到“六工匠心”木工坊尝试手工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木作时光,她感觉自己正在慢慢被“治愈”。

  在她看来,木作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技艺的施展,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与木头的“对话”中,她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为情绪“买单”,赵玉秀并非个例。在小红书上,“疗愈”话题浏览量超30亿次,相关笔记达847万篇;“治愈”话题浏览量更是突破300亿次,心理疗愈经典书籍、情绪疗愈盒子、深度阅读视听疗愈等热门产品销量均破千件。

  从虚拟到实体,从线上到线下,“疗愈经济”与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及感受紧密相连。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当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3700项。众多商家积极打造全新消费场景,推出各种“对自己好一点”的产品与服务,既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催生出新产品、新品牌与新消费场景。

  “‘情绪经济’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推动创意经济与体验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与服务模式,挖掘了年轻一代的消费潜力,为小众品牌与个性化产业的成长创造了契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琳琛表示。

  从情绪消费中寻找新商机

  在淄博万象汇附近的手上时光陶艺手工店内,“00后”女孩唐玉洁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陶艺小杯。作为新手,在拉坯过程中难免遭遇陶泥裂纹、杯体坍塌等状况,但她丝毫未受影响,反而乐在其中。“制作心仪的小手工充满了乐趣,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唐玉洁说。

  像唐玉洁这般因“好奇”初次涉足手工的新手不在少数。“六工匠心”木工坊主理人孙荣华认为,“重要的不是技艺的习得,而是享受体验的过程”。

  在“有点抽风”艺术工作室,店主老黑指着店中悬挂的“灵魂寄托处”招牌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为年轻人打造一个能‘放飞自我’的空间。”在美团评价中,这家主打拼豆、软陶、绘画的DIY工作室,获得了“氛围超棒”“情绪价值拉满”等诸多好评。

  老黑此前在唐库文创园摆摊画“搞怪画像”,去年国庆假期一周,营业额达5000元。感受到“情绪消费”市场潜力的老黑,和两个朋友在淄博万象汇附近租了场地,打算大干一场。

  “刚开业一个多月,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生意还不错,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老黑说,学生群体和上班族是店里的消费主力。

  记者注意到,在情绪消费的过程中,各年龄段的消费者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参与度。面对这一新的广阔商机,商家正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挖掘情绪价值,拓展消费新业态。线上营销借助文字、图片、音视频与消费者互动传播,线下实体则通过各种渠道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与服务,收获被疗愈的真切感受。

  “参与情绪消费时应保持理性”

  “如今,情绪价值不再是模糊的概念,它正逐步被量化与感官化。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纯粹的愉悦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还能借此开发新的爱好。”孙荣华说。

  与线下消费不同,线上情绪消费往往具有鲜明的虚拟性。从事“骂醒恋爱脑”服务的淘宝店主徐彩透露:“需被骂醒的‘恋爱脑’集中在18至2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面临着学业、职场、恋爱等多重抉择与压力,生活尚未稳定,情感需求相对较高。”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聊天搭子”时发现,各类倾诉、叫醒、安慰等服务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某店铺客服提供的表格显示,此类服务的消费价格差异明显。

  在张琳琛看来,当“情绪”走向商业化,这一经济形态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双重性,需要以辩证的视角来审视,“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参与情绪消费时应保持理性,切莫因追求短暂的情绪满足,而忽视财务规划和生活品质。”

  “情绪消费虽然能提供短暂的情感慰藉,却无法替代现实中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它不是解决情绪问题的真正‘解药’。”张琳琛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陷入表层情感消费的陷阱,同时高度重视个人隐私保护,提升辨别能力,抵制低俗或违法商品,远离虚假情感消费,树立起健康的消费观念与价值判断。

  张琳琛建议,应强化消费者保护机制,搭建高效的投诉与预警平台,严格规范用户隐私数据的收集与使用流程,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企业应当勇担社会责任,在产品设计与营销过程中传递正向价值观,引导消费者健康地表达情绪。”(记者 刘磊 宋明君)(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