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立以“夏雨荷”花灯为素材制作出了剪纸作品 受访者供图
济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带火了一座城。傍晚时分,不少市民纷至沓来,高举手机准备记录巨型“夏雨荷”花灯点亮的精彩瞬间。来自济南市章丘区的聋哑人王恩立,也是其中一员。不同的是,他的工具不是手机,而是剪刀和纸张。作为一名剪纸非遗传承人,他在“无声”世界苦练40余年,“剪”出精彩人生。
3小时剪出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近日,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新黄河记者见到了参展的王恩立。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把剪刀,纸张在指尖翻飞,不到5分钟,一张平淡无奇的纸张就被他剪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无论是五官的轮廓、发型的细节,还是神情的捕捉,都活灵活现。
闲暇之余,王恩立通过一旁的手语翻译,和记者“聊”了起来。他拿出一幅“夏雨荷”花灯的剪纸作品,只见发饰与神态都格外逼真。自从“夏雨荷”花灯爆火之后,他就格外关注,特地从章丘赶到大明湖,制作了这件作品。他先在纸上画出了花灯的外形与细节,然后一气呵成,前后花费3个多小时剪出了惟妙惟肖的“夏雨荷”。
一把剪刀在纸上穿梭游离,行云流水,王恩立的剪纸技艺并非一朝一夕练成的。他在“无声”的世界里苦练了40余年。他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老虎、花鸟鱼虫等各式艺术形象,都能在他的剪刀下栩栩如生。2022年,他裁剪400多刀,完成了一幅高1米、宽0.7米的李清照肖像剪纸,让他颇为得意。
用剪纸向外界传递“声音”
王恩立年幼的时候,因为发烧打针,导致耳朵失去听觉,变成了聋哑人。但他从未向命运屈服,跟着姥姥和小姨学剪纸,并成为一生的爱好。因为沟通不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剪纸技艺,很多时候,要靠自己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由于技艺精湛,他的剪纸、绘画等作品陆续取得了多个全国奖项。
在王恩立的剪纸生涯中,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父亲,今年已经80岁高龄。由于王恩立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父亲便成了他的“声音”。前些年,他的父亲身体硬朗、腿脚灵便,经常陪他参加展会活动,每当有顾客对剪纸作品感兴趣或提出定制要求时,父亲都会耐心地解释和沟通,将儿子的才华和热情传递给更多人。
“虽然儿子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但他的剪纸艺术却能让世界听到他的声音。”王恩立的父亲说道。如今,父亲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出来就少了。不过,还是有不少朋友和好心人帮助他来“翻译”。
凭着剪纸非遗手艺,王恩立基本能养活一家人。“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在潍坊上大学,儿子现在上小学四年级。”他称,孩子们从小都喜欢剪纸,女儿有空时也会帮忙出摊,也会做一些剪纸作品,他非常鼓励孩子传承这门手艺。
40余年创作约5000幅作品
“我以手表达我的心!”在展会上,王恩立承诺:“剪得不像本人不要钱。”这既是对技艺的自信,也是对顾客的负责。他的这份坚持和诚意,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许多市民表示,他们不仅仅是被王恩立的剪纸技艺所吸引,更是被他的精神和态度所打动。目前,他剪了约5000幅作品,其中《富贵吉祥》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40余年间,从花鸟鱼虫的小样剪纸,到剪影、创作现场剪像、各类人物肖像,再到葫芦烙画、雕刻等技艺,王恩立不断拓宽着艺术道路,成为一名特殊的非遗传承人。如今,他已成为济南市章丘区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过程中,王恩立笑脸灿烂,眼神执着。在“无声”的世界里,他用剪刀“剪”出了精彩的人生。如今,王恩立通过收徒、参加各类型的非遗展会进行宣传等形式积极推广非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非遗剪纸文化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