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黄河、运河、海洋大集,品山东年味-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1/08 09:08:12
来源:大众日报

赶黄河、运河、海洋大集,品山东年味

字体:

  1月7日,正逢腊八,伴随着热闹喜庆的运河秧歌,2025山东省“运河大集”新春季在聊城临清市东宛园启动。同时,“黄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在济宁市泗水县举办,“海洋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在青岛市城阳区举办。三地同时启动,在齐鲁大地吹响年味“集结号”。

  本次活动以“聚山东好品 赶文化大集 过康乐春节”为主题,通过特色大集、年俗节庆、云端推介、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戏曲曲艺、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动员基层、社区、村居、文化场所等广泛参与,提振文化消费,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山东,不同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味蕾和文化记忆。大集上,品尝特色美食,成了感受地方韵味的重要方式。在临清市“运河大集”现场,知名主播邀请大家品尝什香面、烧卖、临清砂锅等10道经典运河美食。在泗水县黄河大集现场,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长龙,现场还组织了“千人糁汤局”。青岛市城阳区“海洋大集”上,精心准备了腊八粥、鲅鱼饺子、糖画、糖葫芦等供群众品尝,活海鲜、干海鲜、冻海鲜应有尽有。

  观赏民俗表演,尽览山东好品。在临清“运河大集”上,运河秧歌、新华渔跷会、狮王争霸等节目表演一亮相就嗨翻全场,山东沿运河五市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推荐官,共同推荐“运河大集”。现场,布置了“文化大集”、“非遗大集”、“养生大集”。

  “爸爸,这个印章是不是用了活字印刷的原理啊?我在课本上学到过。”泗水县“黄河大集”上,非遗剪纸、金石篆刻、面塑、兔爷灯等手造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充满体验感的“你动手我讲解”,让到场者对山东手造背后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青岛市城阳区“海洋大集”设置了文化大集、民俗大集、手造大集等,汇聚上万种产品。同时,来自潍坊、日照、东营等省内沿海城市的特色产品也亮相大集。下一步,将开展青岛糖球会、第三届新春逛街里节、田横海洋文化节等活动千余场。

  连通南北的运河、横贯东西的黄河、广袤无垠的海洋,不仅是宝贵的资源和遗产,也是流动的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以不同的“水”为纽带,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影响了各地的“大集”。黄河大集以黄河文化为根基,通过展示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及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传统;运河大集依托运河文化,利用运河的便捷条件,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商业环境,彰显出水乡的独特风情;海洋大集以海洋文化为灵魂,将海洋元素贯穿于集市的各个方面,从海产品交易到文化展示,展现出浓郁的海洋气息。三场大集打响山东“大集”的品牌,让“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更加响亮。

  接下来,全省还将开展“寻年味 拾年俗”系列活动,办好“冬游齐鲁”贺年会、老字号国潮年货节、2025齐鲁民俗春晚,开展特色年俗节庆活动;围绕正月十五、二月二等节点,组织全省古城古镇开展春节游园庙会等各类年俗特色活动。系列活动将一直持续到3月1日(二月初二),活动期间,山东将通过消费补贴、企业让利、金融机构助力等方式,推出消费惠民举措,让基层群众切实得到实惠。(记者 赵琳 孟一 张忠德)

pagebreak

赶大集我们赶的是什么

  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在山东,有一种热闹体验叫“赶集”。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2025年山东省“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新春季正式启动,这一活动在全省同步举行,将持续到3月初。

  一方水土一方“集”,山东各地以不同的“水”为纽带,形成各具特色的“大集”。黄河、运河、海洋,是山东的文化动脉和廊道,在不同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山东的文化发展。当一幅幅鲜活的民俗文化画卷在山东各地徐徐展开,赶“三大集”的我们,赶的是什么?

  “三大集”,赶的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齐鲁大地丰富的地域特色。

  文旅融合让人认识到“文”对“旅”的提升价值,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品牌结合,会产生强有力的市场效应。山东因为地理人文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黄河、运河、海洋三个同中有异的“集”文化。三个大集区别明显:在“黄河大集”上,有黄河鲤鱼、黄河大米等物产,能吃到糖醋鲤鱼、孔府菜,还有菏泽工笔画、泰安玉石、淄博琉璃、滨州海瓷等手造产品,“千人糁汤局”尽显孔孟之乡的好客之道;在“运河大集”上,能吃到南北融通的什香面、捶鸡面、八大碗、托板豆腐等美食,可以听看京东大鼓、淮海戏等70余项各地各级非遗技艺展演展示;在“海洋大集”上,海鲜琳琅满目,还可以看到集合胶东秧歌、非遗乐器鱼皮鼓等地方特征的文艺节目。

  “三大集”,赶的是文化“两创”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山东“三大集”历史悠久。大集上,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市集、文艺演出等多种业态,展示了传统文化与国潮文化的魅力。同时,大集为年轻人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喜欢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这种文化的互动,正是大集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三大集”,赶的是扩内需背景下乡村市场涌动的消费活力。

  地方集市的繁荣,体现了一种传统市场与新型消费结合的趋势。这几年,山东各地大集主办方不仅设置了实体摊位,还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实现了线上的扩展。这种“实体市集+网络直播+文化展示”的模式,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这种模式的成功,为乡村经济的激活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大集上不乏特色产品的展示,通过打响品牌,商家们不仅获取了经济利益,更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三大集”,赶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直观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集市也发生着转变,不仅扮演着延续传统集市经济和乡土文化的角色,也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山东大集是物质到精神的集合,那浓浓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息,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欢乐与回忆,勾起人们对故乡的念想与思绪。同时,这里也是展现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直观窗口。从日用百货、蔬菜瓜果、蛋奶茶糖,到花鸟书画、戏曲演出等,得以一窥各地乡村产业、文化的振兴答卷。

  聚山东好品,赶文化大集,过康乐春节。在传统文化里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丰富形式和内涵,焕发出新活力,山东的大集已经进入Next Level。

  这个春节,来一趟山东吧。“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三件套”期待集齐。(周学泽 张九龙)

pagebreak

黄河大集:特色文创吸引年轻人脚步

  “老师老师!请问‘泗水捞鼎’的印章打卡点是在您这里吗?”“刚才确实是在我这,但5分钟前流动到非遗剪纸展位了,你抓紧过去看看吧!”得知了目标印章的具体位置,大学生志愿者张佳辰轻抹了下额头渗出的汗珠,快速朝非遗大集区奔去。

  1月7日上午10点,济宁市泗水县盛鼎广场,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现场热闹了起来。最先引起记者注意的,却是一群手中攥着同款小册子、在各个大区间穿梭的年轻人。

  为一探究竟,记者也在大集服务区领了一本集章册,跟随张佳辰来到非遗剪纸展位。红红火火的展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以及小伙子心心念念的印章盒。原来,为让居民和游客能在各个大区间自主流转起来,主办方设计了“泗水捞鼎”“尼山求学”“孟庙问道”等十余款带有济宁鲜明文化符号的印章,流动布设于大集的各个摊位。要想集齐全套、兑换文创年礼,就免不了要把各大区转上几圈。

  赶时间“打卡”的同时,也不断被丰富多彩的文化呈现所吸引。在非遗剪纸区,一件惟妙惟肖、犹如打印品的“黑神话:悟空”剪纸作品很是惹眼。

  “这种技法叫多层剪纸,每层一种颜色、各自剪裁,最后层层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画面,是剪纸里的高难技法。单是这样一件长30公分、宽20公分的小作品,制作周期就长达半个多月。”随后,非遗民间艺术剪纸济宁市级传承人张跃广把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递到记者手中,手把手从基础教起,红纸折三折、剪刀挥三挥后,一只可爱的小蛇便跃然眼前。“非遗技艺的乐趣在‘手’不在‘眼’,只有动起手来,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张跃广说,之所以紧跟潮流、制作新题材作品,就是为了符合年轻人的喜好,获得更多的关注,进而促进非遗技艺传承。

  告别了剪纸师傅,因忙着盖章打卡而饥肠辘辘的记者,在年味大集区受到了店主们的投喂,从“饽饽花”到“煎饼花”,美食摊位可谓“一路生花”、色香味俱全。“送鲜花看不了两天就蔫了,送我们的饽饽花,看腻了还可以吃掉!”每年都到黄河大集摆摊的花饽饽店主陈长玲,今年对年味馒头进行了升级,不仅外观更加时尚,还改用了低糖低脂的新配方,主打“健康”理念。

  从非遗剪纸叠层塑“黑猴”,到非遗“饽饽”蒸笼开新花;从戴上VR眼镜陪孔子周游列国,到山东梆子创新演绎新时代《出征》……记者本以为盖十几个章用不了多少时间,没想到却被年集新活动屡屡拦住打卡的脚步,最终花两小时把大集跑了三圈。

  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征介绍,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新春季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特色大集、年俗节庆、云端推介、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给大家带来丰富多样、充满“年”味的集市之旅。(记者 孟一)

pagebreak

运河大集:一碗面、一块砖里的运河记忆

  1月7日一大早,伴随着临清市运河风情园(东宛园)开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架鼓欢快的鼓点声,便从园内“溢”了出来。当日,2025山东省“运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沿运五市”,带着各自的特色产品、非遗技艺,为八方来客献上了一场“有吃头”“有看头”“有买头”的“运河大集”。

  上午10时许,园内清真美食街已是满满的烟火气。来自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游客赵珂等在什香面的摊位前,看着摊主为他的面里添加配菜和调料。“来临清怎能不吃一碗什香面?”赵珂说。

  大集上,来自德州的布袋鸡第十代非遗传承人魏宪华正在表演非遗绝活——蒙眼拆骨。“夏津布袋鸡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满汉全席’中的压轴名菜。”魏宪华说。没一会儿,魏宪华就卖出了十多份布袋鸡。

  除了好吃的,在“运河大集”上,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在非遗大集区,临清贡砖文化研究会会长、临清贡砖非遗传承人赵文连,将“临清狮猫”“莲花磬”等贡砖文创产品摆在游客面前。

  “贡砖不仅仅是一块砖,更是一部‘史书’,承载着运河文化的记忆……”摊位前,赵文连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贡砖的故事,“贡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你看这个‘莲花磬’……”赵文连拿起“莲花磬”旁的小锤,轻轻敲击在由贡砖制成的磬片上,清脆悦耳的音符随之而来,令人惊叹不已。

  逛“运河大集”,游客吃到的、看到的、买到的,无不蕴含着千年的运河文化。游客沉浸在“文商旅”融合的新体验中,玩得不亦乐乎。“本次‘运河大集’以‘游运河、逛集市、品美食、赏文化’为主线,通过特色大集、年俗节庆、云端推介、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戏曲曲艺、非遗展示展演等丰富活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临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东平说。

  大集连接着经济与文化,融合着历史与现代,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消费、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渠道。

  此次“运河大集”新春季,聊城以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谋划了贯穿腊八、春节、元宵、二月二等主要节点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可玩、可看、可体验的特色大集,点燃文旅消费“冬天里的一把火”。(记者 孙亚飞 通讯员 程源)

pagebreak

海洋大集:冬日暖阳下,赶一场“海味”大集

  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冬日暖阳的照射下,青岛市城阳区锦城路上人山人海,2025山东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在这里启动。

  当日,也恰好是城阳大集的集日,大红春联、冰糖葫芦,舞龙舞狮、旱船秧歌,浓浓年味扑面而来。

  城阳大集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985年后,城阳大集从原址东移,与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鲜交易集散中心——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融为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海货大集”。

  “红岛肥蛎子嘞,三十元五斤!”记者跟随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到靠近锦城路北端时,一位身着迷彩棉服的黝黑汉子正在卖力吆喝,货车车斗内载着一座“海蛎子山”,看到有顾客靠近,他利索地用螺丝刀撬开海蛎子壳,手一抖,肥硕的海蛎子肉就晃了起来。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摆满了打开的海蛎子,成了招揽顾客的活招牌。

  他叫刘波,今年53岁。“我这个摊位在城阳大集上已经有十几年了,常年就在这个位置,到了冬天,就会卖咱红岛本地的海蛎子,个顶个的透肥、新鲜!”刘波手里活儿不停,跟记者唠起了嗑。

  “我就知道你会在这里,专门过来找你的。”一位女士走到摊位前,跟刘波打着招呼,“来,给我称上30块钱的。”刘波从“海蛎子山”中拨出一堆,为顾客称足了斤两。

  遇到第一次上门的顾客,刘波还会主动传授海蛎子的烹饪技巧:“拿回去稍微洗一洗,上锅蒸个三四分钟就行。不能蒸大了,不然肉就不嫩了。”

  赶大集是刘波的谋生之道,也是乐趣,城阳大集是他最喜欢来的大集,“听说今天有‘海洋大集’,我早上不到6点就来了,一共拉了七千多斤,计划在这里卖一整天。”

  上午9时55分,“咚咚咚”的锣鼓声传来,从刘波的摊位穿过锦城路,就是“海洋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上,海尔集团、青啤集团、国信集团以及青岛饮料集团还现场推介多种海洋科技产品、文化产品等,其中,国信集团带来了国信水产深海野游大黄鱼。这些大黄鱼由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出品,“国信1号”被业内称为深远海养殖的“渔业养殖航母”,创新“船载舱养”模式,模拟野生洄游路线,在离岸50-100海里的纯净海域培育。“深海野游大黄鱼营养价值更高、新鲜美味,是我们青岛的城市伴手礼。”国信集团特渠部总监陈昶宏说。(记者 张忠德)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