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1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力助企帮扶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若干措施》,聚焦企业发展诉求,切实加力纾困解难,分3个层次推出18条具体措施,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每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根据《若干措施》,山东建立省级重点联系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分类施策服务、指挥部协调服务、出口企业稳运行服务、工业项目服务、国内市场供给服务、国际新市场拓展服务、惠企平台服务、行业组织服务等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服务模式,确保企业反映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回应解决。
其中,对全省4万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市县三级分解帮包、责任到人,开展常态化上门联系服务。按大中小微分类开展全部工业企业帮扶指导,每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支持加快向“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跨越提升。建立省级重点工业项目、“千项千亿”项目、省级技改导向目录项目“三张清单”,持续简化手续办理审批审查程序,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专项行动,每年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以上。
扩大国内市场有效供给,每年推动1000类以上特色工业品线上展览展示,实施鲁锦、鲁烟、鲁酒振兴专项行动,接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下乡活动,覆盖乡镇街道500个以上。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实施“万企出海·鲁贸全球”外贸突破行动,加大力度开拓南美、中亚、东欧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省级筹集资金对主办类展会和各市组织的重点类展会展位费给予补贴,主办类展会单个最高补助400万元。
加强惠企服务平台建设应用。主动融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发挥“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首批互联互通试点作用,建好用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建设“爱山东”“鲁惠通”等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完善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等机制,按期兑现政府补贴等惠企政策奖励。
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鼓励炼化、纺织、冶金、电子等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原材料采购联盟,增强在原材料保供、议价等方面话语权。鼓励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指导帮助外向型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知识产权纠纷和涉外法律事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每年为民营中小企业转(续)贷1500亿元以上
山东以强化要素保障为手段,在企业项目用地、环境容量、金融服务、财政政策方面,全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要素资源问题。
其中,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鼓励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术改造,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优化环境容量供给结构。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合一”,减少企业办事环节和成本,加快项目落地,推动环境容量尽快有效利用。环保绩效A级企业和引领性企业,在重污染应急期间不停产限产,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提升产业金融服务能级。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单列信贷计划,不断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设备更新贷款规模,每年新增制造业贷款1000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000亿元和供应链融资1000亿元以上。用好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纾困救助政策措施,每年为民营中小企业转(续)贷1500亿元以上。实施“泰山登顶”上市培育行动,优选“十强”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链、绿色低碳和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步伐。
每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数字产业集群40个以上
山东以提升企业效益为目标,在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数据赋能、链群集聚方面明确措施办法,着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巩固山东省工业企业竞争优势。
其中,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创新成果和转化联盟,围绕企业需求落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对新升级为国家级且国家没有配套资金要求的,省级按规定给予每个平台1000万元经费支持。支持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推广应用,对符合条件的“三首”新产品实施保险补偿,省财政给予单个企业最高500万元保费补贴。实施十大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标志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领航企业等标杆示范,对新入选为国家级平台、企业的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200万元奖补支持;开展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工作,经验收评估完成建设任务的,按照项目类型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认定一批省级“产业大脑”,对确定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面向全省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对确定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建强用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每年服务1万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提升产业链群集聚发展水平。每年开展“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活动600场左右,服务企业不少于10万家。每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40个以上,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最高分别给予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财政资金奖励。(记者 林江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