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面向产业链淬炼科创真功夫-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1/14 11:37:36
来源:《瞭望》2025年第2期

瞭望丨面向产业链淬炼科创真功夫

字体:

  ◇以制度保障引领创新突破,实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破除产学研深度协作壁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萧海川

技术人员在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波米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 (2023 年 10 月 27 日摄) 张善臣摄 / 本刊

  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56.9%,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3个百分点。

  数据背后,科技创新起到关键助推作用。近年来,山东以制度保障引领创新突破,实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破除产学研深度协作壁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发挥科技型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改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

  “我于2016年参加工作,当时没有这么多晋升路径可供选择,挺担心自己的学术生命力。”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圣尧告诉记者,他专攻产业化应用,这个专业应用性强,但对发表论文帮助却有限。

  赵圣尧所焦虑的,也是长期阻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的绊脚石——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长期存在“唯论文”倾向,相对忽视科研实际贡献、应用价值、创新质量等其他重要因素。

  搬掉“绊脚石”,需要从实际出发推进改革。

  2024年1月,山东正式启动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明确山东大学、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20家改革试点单位,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社会公益研究类四大类人才,分别承担相关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实现“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进一步破除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等瓶颈。

  在人才分类评价方面,山东大学设置教学科研型、应用技术开发型、学科交叉型等不同岗位类型。赵圣尧选择的是应用技术开发型岗位,“这一岗位要求申报人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学科优势,以科研工作服务于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说,目前不仅职称得以晋升,还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在评价精准性方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为申请应聘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建立国际“小同行”评价机制,突出强调人才科学价值评价的国际性和精准性;在评价科学性方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将行业诊疗规范或指南撰写、新技术开展、疑难危重病例抢救、重要学术组织任职等纳入临床业绩成果范围;根据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在科研代表性成果中增加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专利成果转化等内容。

  让企业站上科创C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山东坚持让企业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和“答题人”,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科研攻关,近三年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超过了70%。

  进一步深化改革,山东在深入分析“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的基础上,多维度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例如,山东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提出29个科技攻关的战略领域,系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将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将依托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等等。

  此外,为促进“专家与企业家”“成果与市场”的双向精准对接,山东重点打造“山东好成果”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活动,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创新平台,有组织地遴选和发布重大科技成果,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更快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在首次评选的“山东好成果”中,20项入选或提名的创新成果,有15项的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这也反映出产业创新动能强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制度保障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时,企业往往要面对高不确定性风险、资金不足、获取创新资源受限,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紧密,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一系列困难。

  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山东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研发矿用轮胎时,青岛双星重塑了设计、研发、生产的全流程。其间为了啃下大量的研发任务、海量产线实验,在政府支持下,企业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建山东省高性能绿色轮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在2年多时间里用6项省部级研发课题,促进了矿用轮胎投入市场。

  产学研结合得越紧密,产业发展才越从容不迫。

  “间苯二酚、对甲基苯酚和对甲苯磺酸是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化工原料,但传统制备工艺高污染、高能耗,无法满足环保要求。”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利说,产业一线的迫切需求倒逼企业谋求创新。

  2023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与亿联化工签订独家技术转让合同,三个产品生产工艺包技术转让费总计2.2亿元。这让学校科研团队多年努力得到回报,企业则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占得先机。技术成果正式投产运营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超10亿元,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余吨。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山东一方面聚焦关键环节,布局建设6家概念验证中心、25家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强化开放服务,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服务,建设多家国家级与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及国家级与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7200多名技术转移人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为进一步拉近产学研关系,山东还着力打造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企业孵化、融资路演等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行的山东科技大市场。“2024年,大市场挂牌交易科技成果1000余项,预计市场交易额超过10亿元。”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介绍。

  (《瞭望》2025年第2期 )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