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幕墙、风机叶片、水库大坝……让人望而生畏的百米高空,小小的机器人灵活地爬上爬下。
“玻璃幕墙检测以往需要安排‘蜘蛛人’携带设备高空操作,成本高、效率低、危险性大,这促使我们产生了机器代人进行检测的想法。”广信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莹说,去年他们与天津一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一款可以用于高空检测的爬壁机器人,目前已形成了产品的1.0版,一投向市场就受到欢迎。
既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又创效“生金”,面对这枚合作硕果,于莹并不满足:“检测行业对科研创新的需求非常迫切。新一年,希望与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于莹的新年愿望背后,是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热切期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而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这些数据,正是山东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成效。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让企业主体作用更突出,依托龙头企业建强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高水平建设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
企业搞研发,选好路径方向是关键。纳米材料、5G/6G材料,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瞄准电磁屏蔽材料这一新材料领域持之以恒推进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20微米超薄导电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企业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就要始终瞄准前沿。”在公司董事长曾庆熙代表看来,只有不断地应用更先进的技术,推出更高端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高校是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今年,山东进步意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晨曦委员带来的提案正是关于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现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业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加速从论文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但成果转化率与市场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她说,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还面临专利申请流程复杂、申请成本高、市场推广难等实际问题。她建议,简化高校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流程,降低专利申请成本,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器,帮助科研成果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唱主角’,但不是‘独角戏’,多方协同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新的更大的市场。”信发集团行政党支部副书记王燕代表说。这几年,该集团与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等院所机构在计量、检测、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开展合作,解决了企业在碳直测等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显著提升了“双碳”实践的能力水平。历经两个履约周期,截至目前,企业碳交易量达2715万吨,交易金额15.86亿元,实现经济效益9.8亿元,真正实现了点“废”成“金”。她建议,进一步拓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对接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精准、优质的科技支持。
除了多方的研发协同,还有网友和企业在大众新闻话题互动活动中留言,表达期待政府支持的愿望。聊城杰德农林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高级工程师毛士波代表对此也有同感。
自主研发的62英寸零回转商用割草机、36英寸后方站立式割草机、高尔夫球场打孔机等产品热销海外,成为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从事研发工作多年,毛士波深知科技型中小企业走研发之路的艰辛:资金有限,难以长期持续地投入高成本的研发活动,制约了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毛士波希望后续政策能够对创新及市场运营进一步提高支持,“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和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向中小企业倾斜资源要素,帮助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如何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是山东省国资委科技创新处处长王明华委员关注的话题。在他看来,政府要致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生态,当好牵头人。这些年,山东打造8个国资科创基地,组织浪潮集团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省属企业应用创新实验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初步构建起具有山东国资特色的创新生态圈。2024年,全省新增省属企业各类研发平台70个,省属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了研发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调动省属企业投身科技研发的积极性,要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王明华说,山东对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创新成果等实施全链条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将科技创新指标所占权重由原来的12.5%提高至30%,推动省属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去年,省属企业整体研发投入529亿元,同比增长8.7%,比营业收入增幅高2个百分点,“今年山东将实施战新产业梯次培育、数据资产价值挖掘、创新企业深度融合等专项行动,推动省属企业当好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排头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