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月26日电(记者丛佳鑫、孙晓辉)凌晨5点50分,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之巅,室外气温零下15摄氏度。随着闹铃响起,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一天的训练和巡逻开始了。
“叮铃铃……”上午9时,一阵急促的警铃声打破了宁静。
“十八盘龙门附近有1名游客膝盖脱臼,无法自主行动,需要救援!”通信员郑荣杰急忙打开值班室的门喊道。
听到喊声,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程鹏飞顾不上多喘口气,连忙喊上队友、扛起担架,冲进呼啸的寒风中。
到达现场后,程鹏飞发现游客膝盖有明显凸起,而且无法通过携带的医用器材进行矫正,立即决定将游客用担架送往中天门——这是救护车能抵达泰山的最高处。
从泰山的中天门到南天门,有6000多个台阶。这段山路上,最险的就是十八盘——1630余级石阶、高差400多米,最陡处仰角达到70度,台阶最窄的地方甚至放不下脚。然而出警的6名消防员仅用30多分钟就将受伤游客送达到救护车中。
近日,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在救助游客。新华社记者 丛佳鑫 摄
这仅仅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消防员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站长助理孙明是目前在站里坚守时间最长的消防员。说到2008年刚上山的时候,他的感受只有3个字:不容易。
山上信号差,上山之后,手机成了手表,下山一看全是未读短信;想看电视,要让一名消防员调整天线位置,等站内的人收到信号,再用石头把天线卡住;宿舍里非常潮湿,床铺、墙壁常年发霉;最冷的时候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鸡蛋冻成了冰坨子,摔到地上就能弹起来……
近日,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在进行救援训练。新华社发
“这是我们新上的供暖设备,能通过加热防冻液给房子供暖。”政治指导员李鹏带记者在消防站内参观。如今,消防站里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取暖、通讯已经不成问题,只有水源供应还存在困难。
泰山的冬季比山下更冷、更漫长。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供水的管道就会结冰,山下的水无法“上山”。
为了保障驻山单位用水,当地在岱顶建好蓄水池。每天早上,消防员们背着扁担,从山顶的蓄水池挑来当天的生活用水。遇到水源不够、大雪封山的时候,还是要用积雪充当水源。“到了冬季,队员们依然无法在山上洗澡、洗衣服,只能在轮换的时候下山解决。”程鹏飞说,队员们下山时,换洗的衣服经常攒出一大筐。
夏季供水虽然稳定,但却是游客最多、警情最多的时候。消防员们要面对的除了高温,还有瞬息万变的天气。
202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降骤雨,有2名游客在十八盘淋雨失温报警求助。当时台阶上水流湍急,山道直接变成了“瀑布”。消防员们硬着头皮冲进大雨中,为了防止滑倒,他们用绳索连接身体,抬着担架将游客安全护送到山下。
泰山消防救援站目前只有18名消防员,在警情最多时,他们一天出警12次。有时候出警到一半,又接到新的警情,一天下来谁也见不着谁。做饭的师傅刚把饭菜端出来,却发现饭桌旁坐着的人已经离开,桌上有刚啃了两口的馒头,有剥到一半的鸡蛋……
每次救援都是在与死神赛跑。对消防员来说,驻扎山顶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更意味着要练就过硬本领。
他们把山路当“跑道”,把悬崖当“训练塔”,早操从南天门到中天门折返,每年穿破10多双作训鞋;从晨曦微露到满天繁星,从春暖花开到冰天雪地,他们对每一座建筑、每一段盘道、每一条林区防火线进行全天候巡查,每人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山路……
近日,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在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 发
“看到消防员,我觉得自己有救了”“在紧急关头,身穿蓝色制服的年轻队员及时伸出援手”“是消防员一步一个台阶,把我抬到大巴车站点”……在泰山消防救援站的荣誉室,800多封感谢信、200多面锦旗无言诉说着消防员的事迹。
受限于地形,泰山消防救援站没有配备消防车,防火灭火只能徒步行进,抢险救援必须手抬肩扛。建队29年来,消防队员们参与救援行动4100余起,救助游客4200余人。
“出警归来,听到一声声加油,看到竖起的大拇指,满身疲惫瞬间消失大半。”消防员张金星说。
遇险群众无助的眼神,获救后发自肺腑的感激,让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员选择坚守岱顶。
“我愿意做一根扎根泰山的‘螺丝钉’。”2024年1月,出生于2002年的郑荣杰正式来到泰山消防救援站,成为救援站最年轻的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