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这座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底,东港区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授予“中国膨腹海马之乡”的区域特色品牌称号。
春节前夕,走进位于山东日照的海马养殖基地,探访这些小小的海马如何“游”出大产业。
一进入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大棚,就看到车间主任滕树霖正忙碌地穿梭在一排排水缸之间。他弯着腰,仔细观察着水缸中的海马,时不时记录着数据。
“海马养殖是个‘精细活’。”滕树霖擦了擦手,笑着说,“海马对水质、水温、光线、饵料的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凑近水缸,看到几只刚出生的小海马正蜷缩在水底,身形小巧,尾巴卷曲,显得格外可爱。滕树霖指着它们说:“这些小海马刚出生时,卵黄只能维持它们两天的生存。到了第三天,它们必须从外部摄入食物。但最初我们投放的冰冻挠足类块,它们根本不吃,成活率很低。”
“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当好奇地问及这个问题时。
滕树霖笑了笑,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小水缸:“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丰年虫。”他解释道,“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丰年虫的休眠卵在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下能孵化出活虫,小海马特别爱吃,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了。”
水缸中密密麻麻的丰年虫正活跃地游动着,而小海马们则欢快地追逐着这些“美味”。滕树霖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育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海马原产于新西兰,2016年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但由于南方夏季水温较高,难以控制,膨腹海马在南方并未形成规模化养殖。”滕树霖继续介绍说,“后来,福建省的专家们来到北方,发现我们日照的水温和水质非常适合膨腹海马的生长,于是双方合作,从2020年开始在这里进行繁育试验。”
然而,从试验到规模化养殖并非一帆风顺。滕树霖坦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突破。除了饵料问题,我们还要解决水温控制、病害防治等一系列难题。经过三年的摸索,我们在膨腹海马繁育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终于在2024年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这时,公司副经理张树东走了过来,接过话头:“2023年全国的海马需求量大约是200吨,但国内供给量不到20吨。我们现在的养殖规模,干品产量在6吨左右,市场供不应求。”
走出养殖大棚,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打包海马干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张树东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我们不仅要扩大养殖规模,还要开发海马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涛雒镇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采用“‘大公司+小企业’‘公司+养殖户’等模式,带动海马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东港区涛雒镇乡村振兴中心海洋发展助理李玉伟说。
“截至2024年底,东港区有18家渔业企业、养殖大户从事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育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存栏膨腹海马亲本数量300余万尾,仔海马年存养量和育苗量约7000万尾,干品产量约15吨。”李玉伟说,“小小的海马正“游”出大产业,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宋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