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与家人团聚、共迎新春共度佳节的时刻。吃,成为春节很重要的一环,在中国饮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逐渐融入了年味儿中,成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赵琼为您讲解那些春节里的饮食养生知识。
一、饮食习俗
饺子是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佳肴,民间还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饺子荤素搭配合理,营养丰富,是最佳的养生食品。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应当谷、肉、果、菜搭配合理,营养均衡。《黄帝内经》指出,饮食应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饺子恰好是谷、肉、果、菜的完美结合,更是营养丰富的养生食品。如今,注入了中医养生保健精髓的饺子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年糕是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年糕的口味、样式虽然因地而异,但是主要原料几乎“南北相同”,有江米、黄黏米、粳米、糯米等。这些原料或性平、味甘,或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再配以大枣、赤小豆及紫苏叶等蒸制而成,既能提供人们冬季需要的较高热量,又有利于补益人体的气血,还可以有效保护脾胃及肠道。有了年糕的呵护,人们就能在寒冷的天气里及时补充热量,增强耐寒能力,免受寒邪侵袭。
王安石《元日》中说 :“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饮屠苏酒守岁。所谓屠,就是割的意思。苏,是药草的意思。因此屠苏酒就是用收割的药草所泡成的酒。相传屠苏酒是由汉代名医华佗创制的,后来由唐代名医孙思邈传播开来。屠苏酒中所用的药物及具体制法在《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主要包括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等药物,这些药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疠之邪的功效。
二、饮食宜忌
立春节气在今年的正月初六。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春日宜酸,增甘,以养脾气”。少吃酸多吃甜能为身体补益脾胃之气。尤其是相对于脾胃较弱的老人和小孩,适当吃糖,比如灶糖、麻糖等,能够为身体补充脾阳,减少肝木的克伐,保护后天之本。
春节满满的美酒佳肴,好吃的不禁让人流连忘返。李东垣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度摄入食物,可增加胃肠负担,并且春节天气寒冷,是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季节,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适度,搭配均衡,少量饮酒。少吃油腻、辛辣、刺激,适量摄入水果,多吃蔬菜,均衡营养。
助力消化小妙招:很多人都听说过“焦三仙”,实际上焦三仙不是一味中药,而是由三味中药组成,分别是焦山楂、焦六神曲、焦麦芽,共奏消食导滞、行气开胃之功,并且药食两用,药性平和,可以三种药各取5-10克代茶饮,大人孩子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