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三鲜,一年病不沾”。春节期间,“三鲜”中被称为菜市场里“天然抗生素”的平菇,在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刘西村、赵庄村、吕坡村等10余个村迎来了首个丰收季。
漷水环绕,炊烟袅袅,走进冬日的大杨楼村,家家户户迎新春。2月3日6时,村党支部书记徐宜省开始忙活,小心翼翼给菌棒浇水。徐宜省是村里最早利用闲置庭院种植食用菌的农户,看着菌棒上长出来的平菇,他高兴得不得了:“新春的第一口鲜,保准儿能卖个好价钱喽!”
鲍沟镇是远近闻名的产粮大镇,现在又推广起了菌菇种植。“一个个闲置庭院,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长满平菇的致富地。”徐宜省说。
眼下,村民外出务工使不少房屋院落闲置,村里居住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空户、空宅现象逐年增加。在滕州市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帮扶下,鲍沟镇以闲置院落为中心,鼓励村民利用庭院、空房、闲置土地等与企业合作,发展黑木耳、羊肚菌等菌类种植,每个院落村民平均可获取净利润1100余元。
眼看越来越多村子试点“庭院经济”,徐宜省坐不住了。在2024年10月底,他在村里亲自示范如何种植平菇。“这户村民进城多年,这院子是合作社用一年300块钱租金租来的。”在村里七拐八拐,徐宜省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走进自己负责的小院子。
推门而入,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10平方米的厨房内,500个菌棒错落有致地摆放成两排。一簇簇进入成熟期的平菇层层叠叠、鲜嫩饱满、长势喜人。“房间要开窗勤通风,天气干燥的时候就多浇水,一天最多浇4次……”徐宜省总结出不少种植技术和注意事项。
说罢,徐宜省用手轻轻掰下来一朵平菇,递给记者。“你闻,喷香!这可是新春第一口鲜,价格高着呢。”平菇作为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因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喜爱,市场需求量大。春节前夕,他的700多斤平菇在“漷水琉香·嗨购鲍沟”年货大集上一售而空,卖了1500多块钱。
看到闲置院落种平菇挣了钱,越来越多村民来找徐宜省咨询,“走,一起去老杨那看看!”
他口中的老杨叫杨帆,曾经是一名律师,通过鲍沟镇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跨界做起了农业。如今,杨帆担任滕州市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滕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成了当地有名的“食用菌大王”。
漷河南岸,数十个大棚整齐排列,几座挂着“庭院经济示范园”牌子的院落散落其间,特别醒目。“小院闲不着,一年四季都有收益。”杨帆说,以一座130平方米的闲置院落为例,春季摆放木耳菌包2000包,从3月份生长到7月份预计可出干木耳300斤;9月到次年3月份,4000包平菇菌棒可产12000斤平菇。
去年,鲍沟镇在前鞋、马庄、成屯等22个村、280余户推广庭院经济,分季节种植春季黑木耳、秋季平菇和羊肚菌等食用菌,庭院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目前,鲍沟镇各村依托滕州市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村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庭院为载体,由合作社提供定向指导、定向收购、定向帮扶,保证产量及收益,同时也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再过几个月,请你来俺们村体验摘鲜木耳!”徐宜省与记者约定。
记者短评 乡村振兴,产业不在大,适合农村就好。这种“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最大程度盘活“沉睡”的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