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蹚出滩区型河流环境治理新路-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2/11 16:32:11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东营蹚出滩区型河流环境治理新路

字体:

  站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附近的滨海大道上,十多万只花脸鸭构成了“鸟浪”奇观。这正是山东省东营市以美丽河湖建设为统领,积极开展黄河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黄河利津水文站、丁字路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黄河入海的丁字路口断面总氮连续三年实现削减。黄河刀鱼(刀鲚)消失30年后重新出现,10余只国家濒危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江豚近年来首次成群出现在黄河入海口。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凯表示:“随着黄河东营段日前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已有淄博马踏湖、日照水库等5个案例成功入选。我们力争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到2035年‘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推行“四长”联动护河新模式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说:“黄河东营段的治理与保护,是探索滩区与河流环境科学管理的重要实践。东营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推动责任落实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严格执法与系统治理双管齐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黄河东营段综合治理保护。”

  东营市坚持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根基,先后制定修改了《湿地城市建设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6部生态保护类法规和《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规划(2021—2030年)》《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政策规划,形成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完整、由点及面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立法体系。

  为推进黄河东营段治理与保护,东营市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基础,创新推行“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依法护河新模式,签署《协作框架协议》,建立“直通车”机制,实现数据信息“四长”共享,通过做好执法与司法有效对接,有效防范化解河湖生态风险。

  东营市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基层法院环保法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公安、生态环境、水利、河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东营市把优化水资源配置作为关键,在水资源节约、管控、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制定落实“四水四定”责任分工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市级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建立用水总量动态监管和预警机制。建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体系,连通水系241公里,5年累计生态补水达到10.89亿立方米。

 着力解决滩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晓堂介绍,围绕黄河东营段治理与保护,东营市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指挥体系设置了水环境综合监管系统、污染源综合监管系统、视频管理与智能识别系统等模块,实现了环境质量状况实时显示、统计分析、预警预报和问题溯源等功能,执法人员通过东营环境移动端APP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相关数据。

  针对黄河滩区尾水处理难题,东营市构建“生态沟渠+表流湿地+生态净化塘”治水新模式,改造建设生态化沟渠129公里、净水湿地49.1万平方米、生态净化塘7.38万平方米,着力解决滩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垦利区分局局长李艳琳说:“我们引入清华大学水质指纹溯源技术,构建水污染指纹数据库,布局一套全维感知管控系统,精细化识别工业企业超排、偷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准确追溯水体主要污染来源和路径,形成‘感知—预警—溯源—整改’联动新机制。”

  东营市积极探索“化肥减量+农药减量+有机肥试点”种植新模式,实现滩区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作业。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500亩、小麦玉米“三喷一防”6万亩,黄河滩区施用有机肥7400亩,最大限度减轻农药、化肥污染。构建“村级零散收集、镇街集中收储、专业机构处置、区级统一统筹”体系,实施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项目,建立村级回收点325个、农资经营门店回收点119个、农业企业回收点352个、镇街回收站7个,已回收农业投入品废弃物50余吨。

  东营市推动水、林、田、湖、草、湿地协同治理,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开展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田还滩、退养还滩,修复湿地面积达35.5万亩,修复恢复盐地碱蓬5万余亩。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增绿计划,补植造林6300亩,实现了黄河沿线岸绿、景美、宜居、宜游。探索形成“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走出了具有东营特色的互花米草防治新路径。近年来,累计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约11.22万亩,互花米草分布区地表植株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盐碱地种上了粮食、牧草和中药

  截至目前,东营市已完成黄河南展区15个房台村共计5646户搬迁改造,有力改善了南展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东营市垦利区副区长宋连军说:“我们大力推进垦利区西部‘黄河忆·田园南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盘活新增1286亩耕地资源,谋划实施总投资1.13亿元的小麦功能食品研究院、生态湿地修复提升等8个项目,实现了滩区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特色,东营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累计启动20万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两万余亩重度盐碱地实现破“碱”重生,全区耕地面积净增18.5万亩。聚焦功能粮食、牧草、中草药等耐盐适生植物,搜集种质资源9000余份,引进耐盐品种(系)209个,成功培育盐地藜麦、耐盐马铃薯、紫花苜蓿等一批突破性品种,培育“沿黄香梗”“中科发928”两个耐盐碱优质水稻品种。

  东营市利用黄河口偏碱性的自然水土环境加上科学养殖模式,带动水产养殖及种植业蓬勃发展,培育出鲜甜可口的“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到31.93亿元,蝉联中国十大名蟹,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之一,并且培育出“黄河口无花果”“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豆”等具有黄河口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为弘扬黄河“水文化”,东营市深入挖掘黄河口特色文化,制定黄河国家廊道总体规划,聚焦改建提升126公里风景道,串联杨庙·黄河里、泰升林果游乐园、黄河三角洲顶点文化苑等景区景点,着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休闲风景廊道。加强黄河沿线景观打造和线路设计,打造“水+文化+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格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获评“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稻田画、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等串联形成了综合性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宋军)(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