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山东威海消费市场活力十足。据威海市商务局数据,春节期间重点监测的14家商贸企业累计销售额达6.79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家电、数码产品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1.2亿元,成为拉动消费的“隐形引擎”。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是传统年货消费的回归,更折射出政策创新与消费升级的深层互动。
文化IP与供需共振
传统消费亮出“年味经济牌”
春节期间,威海各大商圈化身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试验场。威高广场的“舞龙舞狮·财神巡游”、栖霞街的汉服巡游与非遗市集,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客流引擎,带动服装、食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13%和26%。值得注意的是,“非遗”元素成为消费升级的关键词:在热门打卡地——栖霞街,某餐厅推出的“开运火锅”“招财甜品碗”等限定菜品中,传统纹样与现代餐饮碰撞出高价附加值,单日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
这种“文化赋值”现象与全国趋势同频共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非遗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2倍,而威海本地餐饮企业通过“年夜饭+非遗展演”模式,将包间预订率推至100%,美团平台“年夜饭”搜索量同比激增73%。“消费者不再只为食物买单,更在为文化体验付费。”威海栖霞街内的一家饭店经理说。
政策补贴撬动绿色转型
新消费有了“科技变量”
如果说年货消费是春节经济的“基本盘”,那么以旧换新政策则展现了消费结构的质变。1月20日,山东省新政将洗碗机、净水器等绿色家电纳入补贴范围后,威海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7259万元,手机、智能穿戴设备销售同比增长超400%,3000-6000元中高端机型成主力。在三联家电威海门店,市民李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通过叠加国补、平台券和商家让利,她以5499元购入原价6999元的手机,“相当于用一部旧手机换来了30%的折扣”。
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设计的精准发力。与2024年相比,2025年补贴范围从大家电扩展至数码产品,补贴比例提升至15%,且突破“指定品牌”限制,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让利、消费者获益”的闭环。
供应链重构搭配南北互动
消费市场体现“韧性密码”
消费火热的另一面,是供应链能力的跃升。在威海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企业通过“提前备货万件商品+智能分拣系统”,将年货节日均单量从6000单提升至1.1万单,进口糖果、洋酒等“洋年货”通过社区团购直达乡镇和市民餐桌。这种“全球选品、本地配送”的模式,让威海消费者在春节期间同步享受到了“北海道生巧”与“乳山海蛎”的混搭年味。
更具启示性的是南北消费特征的融合。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吸引威海游客北上时,威海本地商圈的““冰雪消费季”同样吸纳了大量南方客源来看雪。记者从威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2025年1月28日-2月4日,威海航班总数36次,入境外国人数1496人,外国游客体验汉服拍照、糖人手作的场景,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2025年的春节消费季,威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比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座城市展现出的经济韧性——通过文化赋能激活传统消费,借助政策创新开拓增量市场,依托供应链升级打破地域边界。
如何让“开门红”变成“年年红”?对此,相关网友建议:推动补贴从“普惠式”向“绩效导向型”转变,同时加强二手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也有网友认为:“当‘过年’变成一种经济现象,大家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热度,更是将春节动能转化为全年消费活力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