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渤海湾畔渔鼓声-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2/12 08:45:06
来源:新华社

新春走基层|渤海湾畔渔鼓声

字体: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一大早,晨雾尚未散尽,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体育馆前已涌动着人潮。

  在体育馆前的舞台上,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几名演员已摆好道具、换好服装,登台亮相。舞台一侧,两名曲艺人怀抱渔鼓,手持简板,阵阵悠扬的渔鼓戏曲调如乡间清晨升起的袅袅炊烟,轻柔地在这片土地上萦绕——“正月里来闹新春,渔鼓声声唤乡魂。”渤海湾畔的渔鼓声,裹着咸涩的海风,将年味酿得愈发浓烈。

  在正月里听一场渔鼓戏,是许多沾化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元宵节前后,剧团就会搭台唱戏,演出接地气、冒热气、能共情,场场座无虚席。”当地群众王增润说。

2月11日,在沾化区体育馆前的舞台上,几名演员正在表演渔鼓戏。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沾化区位于渤海湾南岸,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渔鼓戏。早年间,渔鼓戏班随渔船漂泊,因船上摆不开戏台,艺人便盘坐在船板上,击鼓而歌,风浪愈急,唱腔愈烈。如今,这番“海上遗韵”融合了地方歌舞、武术和渔家号子,已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年俗。

  十几年前,沾化渔鼓戏还是个门庭冷落的剧目,一度濒临失传、绝迹。当时,很多人觉得它“土气”“老旧”“呆板”——台上演员们咿咿呀呀地唱、慢条斯理地演,情节和曲调一成不变。在剧种濒临失传的时刻,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等人深入沾化渔鼓戏发源地胡家营村,与老艺人们同吃同住,靠口耳相传抢救出一批原生态唱段。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演员正在排练。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除不断打捞、复排传统剧目外,剧团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也敢于打破常规。”剧团演员王巧玉说,在“三句一扣”的传统板式结构上,结合当地船号形成“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创作出“一句一扣”“吹腔”等新板式,演唱方式丰富多样。

  渔鼓戏,如同山居田野里的一缕乡愁,更似冬枣酿成的一壶老酒,历经时代更迭、风雨飘摇,正以全新的姿态生根、开花、结果。

  在候场过程中,剧团演员孙鹏程告诉记者,2024年,他参演的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大获成功。“三个演员,九尺戏台,一个个悬念丛生,一次次反转推进,演尽人世百转千回。”孙鹏程说,他们还受邀前往上海、广西等地巡演。谢幕时,年轻观众涌上台触摸渔鼓,惊叹“古老剧种竟能如此先锋”。今年,他们将前往法国、越南演出,渤海湾的乡音即将漂洋过海、走向国际。

2024年5月,渔鼓戏《今夕何夕》的首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撑是沾化渔鼓戏历久弥新的奥秘。沾化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新峰介绍,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如今的剧团,“90后”能担大任,“00后”已露锋芒。渔鼓戏也被纳入当地中小学生选修课程,常态化推动“渔鼓戏进课堂”,让古老剧种持续焕发青春活力。

  上午的演出临近结束,台上演员陆续谢幕离场,而台下观众却不忍走远,一步一回首,凝望着这座四方舞台。站在台前,阵阵渔鼓声似乎依旧在耳边回荡,绵延不绝,飘向远方。(记者高天)

【纠错】 【责任编辑: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