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咣!咣!”浑厚圆润的虎音锣唤醒了沉睡的周村古商城,大街古色古香的牌坊下,一场迎宾礼热闹开演:民俗演员身着古装向游客拱手作揖,送上祝福,邀请众人入城。
记者随人群步入被称为“大街”的主街道,街面铺着青石,两侧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刻满岁月的痕迹。置身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隐约看到几百年前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
![](20250212f172474cdc02401cb5896bb5cb9d9931_fa77072c92484feb8614058e9ca6f596.jpg)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这座古商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商旅重镇,自古商业发达。明代修建了以大街为核心街道的商业街,远近商贾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时至今日,周村古商城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1000余处、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临街是铺面,后面是作坊,这种格局一直延续下来,仍在发挥商业功能,被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建筑博物馆群”。
大街入口不远处,大清邮局的门面仍旧是百年前的模样,唤起人们悠远的回忆。营业厅柜台上摆放着印有古城老照片的明信片,不少游客在这里挑上一张,盖上邮戳,把问候与祝福送达远方的亲朋好友。门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东最早开办的4家邮局,周村邮局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当年此地有多么繁荣。
走出大清邮局,路过一间糖画铺,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甜气,糖画师傅用糖汁作画,三下两下勾勒出一条栩栩如生的蛇。店主名叫路金龙,看上去50岁出头,正热情地招呼过往的游客。“生意不错,春节期间尤其红火,1天卖100支没有问题。”他说。
大街中段,以绸布起家的瑞蚨祥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走进瑞蚨祥店铺,可以触摸一段“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故事。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的前身万蚨祥在周村大街挂牌,后来迅速辐射全国各地,成为“中华老字号”著名品牌。如今的周村古商城瑞蚨祥店里,顾客在琳琅满目的丝绸柜台前驻足流连,挑选自己喜欢的丝绸制品。店铺主营周村特色丝绸和传统服饰,新款服装巧妙融合齐鲁文化元素,引来顾客盈门。
![](20250212f172474cdc02401cb5896bb5cb9d9931_b60a24f10bb74927a54a338e561cb9eb.jpg)
游客在街巷间逛累了,可以坐下来喝一壶茶。在外打工多年的周村人王鹏看到家乡商机,回来创办了“知饮茶舍”,秉承诚信经营理念,生意越做越红火。去年10月,他又开了一家“怀旧茶馆”。王鹏盘算着新年计划:“开春后再好好打理一下院子,把收藏在库房里的老茶摆出来,让天南地北的客人品一品。”
周村古商城曾创造过不朽的商业传奇。这里是鲁商重要发源地,孕育了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鲁商精神。沿大街一路走过,良心尺、公平秤、无税碑等老物件,以及大染坊丝绸、周村烧饼、铜响乐器等传承百年的老字号跨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故事。目前周村古商城有老字号企业40多家,在沿袭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行至大街尽头,“旱码头”牌坊出现在眼前,不少游客驻足留影。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周村烟火鳞次,泉贝充牣,居人名为旱码头”。当年旱码头是各种商品的集散之地,商家在这里将货物装车运往四方,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
在周村古商城,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交织融合,“老”与“新”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槐瑞雪说,古商城常态化开展抛绣球、鸣锣开市、货郎担等民俗展演,创新推出迎宾礼、票号风云、蒲公说等情景演艺,引进茶社、民宿等新业态门店30余家,还有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古商城展现出新气象,再现“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盛景。
![](20250212f172474cdc02401cb5896bb5cb9d9931_6614fb8c8e864bc5a391c7db9dac0b20.jpg)
来自四川达州的邓女士一大早就和丈夫来到周村古商城,沿街观赏古建筑、逛商铺。她告诉记者:“这里古香古色,保护得挺好。印象最深的是各种文艺演出,景区里人气很旺,体验到南北方过年民俗的不同。”
周村古商城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胡新广介绍,目前商城共有经营业户300余家,带动直接或间接就业3000余人,2024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约65万人次,现在每天仍有四五万人次。
暮色四合,悬在街巷上方的灯笼映照出升腾的烟火气。头上是花灯,脚底是青石,光影摇曳间,古商城不绝的市井声仿佛穿越时光,回响悠远。(记者王念、陈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