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2月12日电(记者丛佳鑫)农历正月十四太阳落山后,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古现街道的渔民们来到海边,将手中的渔灯点亮,放入大海。
“这是渔灯节的一项重要仪式,渔民送渔灯,表达对大海的感谢和敬畏,祈愿安全回家、鱼虾满仓。”从海上“退休”8年的老船长初名禹说。
渔灯节是流传于烟台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从元宵节分化出来的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渔民坐木船出海,船是露天的,几个人挤在船上,四面朝水一面朝天。遇到下雨天,刚吃几口面条,雨就下满了锅……”当地老渔民告诉记者,海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他们的愿望就是安全回家。因此,祭海求平安的渔灯节在渔民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庆祝活动比过年还要隆重。
随着科技进步,出海的风险大大减少,但庆祝渔灯节的许多习俗仍然保留至今。每年渔灯节,当地渔民会提前好几天准备。“除了祭海、祭船的东西,渔民们还要准备丰盛的午宴。渔灯节的午宴都是流水席,只要有座位就可以进去吃。来的客人越多,说明日子过得越好。”初名禹说,“还要准备渔灯,有的村民把萝卜掏空再倒入蜡油、插上捻子,有的渔民用木头雕刻或用纸折成渔灯。”
![](202502133b3c1eedc17c44dca36f9abbead83b18_122130f5df6f4b6e90e402fe428c8848.jpg)
白天的庆祝活动也十分精彩。花车开道,13支巡游队伍、500余位演员,在震天锣鼓声中,舞出了热闹和喜气。禾美秧歌队队长刘航源说,队伍里年龄最大的成员已经70岁了,活力不减当年,“俺们秧歌队不仅要扭出新时代渔民的精气神,更要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在渔灯大集上,烟台大学的学生们现场制作展示渔灯。“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渔灯节活跃在青年中,让更多人看到渔灯节的生命力。”烟台大学学生张子渊说。
渔灯节依旧,渔民的生活却总有新变化。近年来,当地渔民开始尝试“触网”吃“新鱼”:有人通过网络直播展示渔船靠岸、渔获上岸销售的场景,顺势带货;有人建立微信群,在网上销售生鲜水产和初加工产品;还有人开发文创产品,开网店销售渔灯工艺品……
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渔民刘明兴今年还要继续出海,他在自家的两条渔船贴上了吉祥的对联。“渔船大桅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贴‘二将军开路先锋’,船头和船尾要贴专属对联,横批分别是‘海不扬波’和‘顺风相送’。”刘明兴说。
渔灯节庆祝形式不断变化,但它的精神内核却没有变:渔灯节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照亮着一代代渔民的“闯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