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属性,蓝色金融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在青岛,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感受到了这股“活水”涌动。
青岛水务海淡科技公司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最大的市政供水示范项目,二期扩建投产后日产能力将达到20万立方米,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发行“蓝色债券”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高温天气是海参养殖产业的最大挑战之一,养殖户往往难以独自有效抵御这一风险。去年,青岛积极试点海参养殖高温指数保险项目,创新性引入“保险+气象”模式,当青岛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0℃(含)、投保区域内的极大风速达到6级(10.8米/秒)以上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解决了以往渔业养殖保险定损难的问题。该项目保额基本覆盖养殖成本,当年累计为7万亩的海参及牡蛎养殖区域提供了高达6.76亿元的风险保额保障。
不仅个体户切实感受着蓝色金融的支持,大企业也因蓝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受益。
“国信1号”是全球唯一一艘建成并运营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其中养殖的大黄鱼易受疾病、环境等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中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办的“青岛市商业性大黄鱼工船养殖保险”,该保险为目前已投放鱼苗的8个“国信1号”养殖舱内养殖的大黄鱼提供1000万元的风险保障,保障其大黄鱼意外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
纵观国内,蓝色金融正为海洋经济提供持续、专业、精准、高效的支撑,其手段除了提供日益丰富的蓝色保险项目外,打造海洋特色投融资产品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后者,青岛正在发力,不断完善海域使用权、船舶等海洋特色资产抵押贷款模式,有效拓宽涉海企业的融资渠道。
针对涉海企业在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评估难、权属实现难等堵点难点,青岛于2022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科学评估海域使用权价值、合理确定海域使用权期限等措施,探索构建政府引导、银行参与、征信保障、担保增信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新模式,成为当年我国蓝色金融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工作经验。2024年,青岛聚焦海洋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和涉海企业实际需求,又编制了《关于推动青岛海洋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出了“渔业货”等系列特色金融产品。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推出的“极速贷抵押-渔船抵押贷款”,面向渔业捕捞、海水养殖行业有融资需求的客户,贷款额度最高800万元。2024年,青岛明确提出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当年12月,青岛政企联合启动助企暖企行动,推出了“海洋E担”特色产品,专门服务“4+4+2”海洋重点产业发展,为青岛海洋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蓝色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带来日益强大的“金融动能”。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统计,去年以来,青岛积极推动蓝色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海洋重大科技项目、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保障海洋经济重点领域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底,青岛主要银行机构涉海贷款余额达859.85亿元,较年初增加341.12亿元。
得益于青岛在蓝色金融领域加快“走在前”,越来越多的蓝色金融活动“落地”青岛。去年12月,蓝色债券、海洋中小企业及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青岛站)举行。这是继2023年在青岛举行蓝色债券和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之后,国内举办的第二场蓝色债券路演。现场开展了金融产品应用与创新经验交流,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项目、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来自沿海省市的9家海洋中小企业和科创团队向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现场路演,对接融资需求超7.4亿元。
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的“双向奔赴”,青岛每年都会编发《金融机构服务涉海企业特色产品汇编》,系列特色金融产品支持了百发海水淡化、国信养殖工船、冷链物流基地、深远海绿色养殖等重点涉海项目、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海洋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