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市,青岛各区市“亮招”-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2/17 10:53:23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建设教育强市,青岛各区市“亮招”

字体:

  连日来,青岛各区市相继举行2025年教育工作会,区域特色教育工作要点陆续发布。各区市立足自身实际,将在学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开展科学教育,实施不同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同时,多个区市还明确启动中小学“贯通教学”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青岛全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各区市有了更为明确的实施方案。

  市南区

  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市南区将加快构建新时代“最优教育在市南”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组织校长、干部赴北京大学等高校浸润学习,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区实地学习,锻造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优质专家资源纳入教师培训课程,深入实施全学段教师交流共享机制,探索“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教师配备模式。

  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4个融合型、10个聚合型教育集团提档升级;提前布局好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在师资、校舍等方面的衔接贯通工作。加强幼小初高大学段衔接贯通培养,形成衔接贯通课程及创新人才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探索推进托幼一体化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初中和小学阶段体质监测优良率目标提升3个百分点,幼儿园、小学体质健康监测全覆盖。高质量推进青岛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启动实施“市南沃土项目之创新思维训练营”,评选科学教育典型案例、科学教育创新项目等奖项,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市北区

  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市北区将继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推进新校高位发展行动。实施全域初中强校提质“一号”行动及教育教学改革“2147”工程。深化“4+3+N+X”“初小共同体”“一长多校”等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中小学参与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与青岛大学开展新一轮合作,升级打造“四校一院一基地”,形成“立体化SART教研协作模式”。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管理机制,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到70%以上。

  顶层布局“大教研”职能,建设10所教学改革示范校、100门学校课程、1000个数字赋能教学案例。在初中学校广泛实施多元增值评价改革,经验做法力争在全省全市推广。实施好“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开发100个“科学+”跨学科案例,打造100门科学类精品课程。在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五六七年级小循环教学模式,从小学中选取能够胜任小循环教学的教师,利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贯通学段教师。

  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构建市北区智慧教育数字基座,建设区域智慧作业平台。高质量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建立人工智能示范校、数字化领航工作室,建立“数字化创新教师人才库”。推广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优化义务教育招生报名渠道,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长幼随学政策。巩固校园食堂整治成果,打造“一主五翼一惠”学校食堂(配餐)智慧管理模型。

  李沧区

  强化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25年是李沧教育质量巩固提升之年。李沧区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扩优提质,加快推进青钢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中小学建设,启用上王埠中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提高初中学校核心发展力。积极推进“学科快速发展学校”和“学科引领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典型经验与典型案例。

  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上好科学课,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强科学课程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组织开展科学实验操作大赛。大力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科技节、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宣传周等活动,鼓励师生走进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

  坚持强师优教,打造高品质干部教师队伍,启动中小学“贯通教学”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全面启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试点创建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实验室设备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教学课程体系。

  崂山区

  义务教育学校100%集团化办学

  崂山区将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等重大项目实施,持续推进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等试点(试验)。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调整崂山区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推进“大兴体育之风”工作。做好学校游泳普及与提高工作,打造崂山游泳品牌。落实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校园足球培养及竞赛体系。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亮眼工程”,力争全区中小学生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扎实推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与青岛二中开展深度合作,以奇点计划、筑基计划、丘成桐少年班为依托,选取3所试点学校,强化贯通式教育培养。

  优化幼儿园结构和布局,建成启用瑶海路幼儿园、来安路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60个。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崂山区第一中学主体封顶;有序推进午山中学、九水东路小学、合肥路小学综合楼、崂山七中扩建项目建设,配合做好青岛二中东校区建设工作。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建立数字教育教学、教科研及应用体系,培育智慧校园6所,打造智慧高效课堂、校园管理和教育治理等应用场景6个。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无感知教学全过程评价。高效办好“教育入学一件事”。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努力打造“五型”模范机关。

  西海岸新区

  实施教育品质提升行动

  青岛西海岸新区围绕“品质西海岸”建设,实施教育品质提升行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思政课品牌。实施“小眼镜”“小胖墩”减员计划,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加大青少年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等普及和发展力度,建设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社团。创新构建“631”发展模式,开展校园足球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建设新型体校。加强学校高水平特色艺术团队建设。

  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推进100所学校、1000个家庭实验室建设。构建梯队式奥赛教练队伍,建成用好理化生奥赛实验室,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打造10所“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

  优化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建成启用公办幼儿园7所,稳妥推进小微园撤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科学推进农村合点并校。实施普通高中振兴计划,加强省市级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基地创建,提高普通高中学位比例。推进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争创国家级“双优”项目。启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贯通教学”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城阳区

  实现“省市区校”四级教研联动

  城阳区将实施“全域教研”项目,组建“1+N+X”教师成长共同体,创新“一课一研”“技术+学术”教研模式;以“山东省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为依托,引进省教科院教研力量和青岛大学资源,实现省、市、区、校四级教研联动。

  构建初高中学段贯通体系,推动“强基计划”向初中延伸。擦亮“青少年足球名城”品牌,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探索教医融合新模式,建立“包校联动”机制,缓解校医缺口。深化“山海川原·悦劳城阳”劳动教育品牌。依托全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组织生态科普教育进校园和生态教育研学活动。

  推进“省教科院教科研基地学校”和“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实践基地”建设,加快省、市级特色高中创建。创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区职教中心与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办学,争创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县)。深化校企合作,牵头推进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共同体和新能源汽车东西部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推动服装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培育、立项建设;实施“引厂入校”“推校入厂”,开展汽修、智能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

  即墨区

  优化农村公办园布局

  即墨区将深入落实全区教育“一四十百”总体工作思路,以四大工程、十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公办园启用进度,启用通济首创幼儿园等,扩充学位资源。继续推进撤点并园工作,优化农村公办园办园条件和布局,提升园长、幼师专业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初中布局调整行动、农村小学优化行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4处强镇筑基试点建设。

  加快建设龙泉中学,建成启用后将即墨五中整体迁入,力争实现普通高中全部城区化办学。建成职业教育园,推进与青岛技师学院合作办学,加快公办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向人工智能、商贸专业向健康医养等新兴专业转型。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广泛开展“艺动城乡”与教学协作体相关活动,打造“艺动墨城”艺术教育品牌。深化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学校食堂应开尽开,持续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运行补助计划。

  胶州市

  培养一批优秀“种子教师”

  胶州市将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探索思政课教研、教学、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启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推进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心理医师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

  打造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确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8%,普惠率和省优质园率分别保持在95%、85%以上。深化新校高位发展,启用温州路学校,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深化义务教育全域集团化办学,实现强镇筑基行动省级试点全域覆盖。持续推进胶西高中建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青岛上合学校建设。启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实施“贯通教学”教师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幼小初高课程一体化和教师发展一体化。实施教师发展“三项计划”(校本研修“共同体计划”、优秀教师“培育计划”和“三名”人才“引领计划”),培养一批优秀“种子教师”,培育一批教育名师、教育名家。探索开展“家长学校晚自习”公益课堂,遴选200名“种子家长”,带动家庭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平度市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平度市将深入实施新时代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达标行动。依托市域学科基地交流平台,积极建设省、市级特色高中和省级特色学科基地校。依托优质高中+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集团,扩增优质高中示范引领覆盖面。

  优化幼儿园结构布局,平稳撤并一批小规模幼儿园。投入使用3所配套幼儿园,新增学位720个。实行省级一类园抽检制度,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优质园占比达到90%以上。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快推进威海路学校、广州路小学北校区建设,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序撤并。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综合高中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普职融通综合教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以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开展精准服务产业发展论证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论证工作。推动“双高”中职校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平度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莱西市

  缩小城乡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莱西市将做好该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教育强市建设重点任务,调整《莱西市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5-2035年)》。加快青岛市现代职教园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质量差距,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制定《指导意见》,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特别是“躺平派”教师问题。培育一批智慧校园特色学校,打造一批智慧高效课堂、校园管理、教育治理等场景应用。适应全市人口出生、流动趋势,科学做好学龄人口预测研究,加快优质资源建设配置。

  发挥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优势,探索小初高一体衔接培养模式,坚持全面、精准、高效备考,稳步提升高考质量。深化职普融通改革,狠抓高职升学,突出技能教学,引导学生在中职和普高之间自主选择。办好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增加职业学校招生吸引力。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推进特教学校办学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建成十五年特殊教育服务体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杨琪琪)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