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摆荡候鸟嬉戏,悠悠黄河奔流不息,别有一番生态之美。目前,保护区鸟类已增加到370余种,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等珍稀鱼类重现黄河入海口。
绵延41.93公里的日照张北湾岸线,拥有沙滩、礁石、岛屿、河口和湿地等多种滨海风光。随着当地海洋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持续深入实施,张北湾连续多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为100%,昔日的养虾池、盐碱地等变身优美的太公岛湿地公园,成为游客、市民打卡休闲的好去处。
前不久,东营黄河入海口湾区和日照张北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至此,山东省已有6个海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案例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介绍,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与陆地面积相当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500多公里。近年来,山东省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湾长制,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入海排污口整治和美丽海湾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6%,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48条省控以上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改善13.5%,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全面落实湾长制,加快建设美丽海湾
“近年来,我省湾长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还不稳固,必须持续用力做好各项工作。要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聚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抓好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在山东省总湾长会议上,省委书记、省总湾长林武听取湾长制工作情况,审议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研究部署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4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推动落实湾长制,印发了《2024年全省湾长制工作要点》,明确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任务,推动重点海湾精准治理。对渤海湾、莱州湾、丁字湾等开展海湾巡查调研,要求深入抓好湾长制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管湾、护湾、治湾工作成效,以更高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各级湾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湾长制APP开展海湾巡查,全年累计巡湾7.3万余次,推动解决海洋污染问题943个,建立起湾长监管主体责任和社会参与监督相互衔接、协同推进的监管体系。
为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有关市积极参与第三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东营黄河口湾区和日照张北湾获评第三批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组织开展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威海五垒湾等8个海湾获评第二批省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
分类整治排污口,改善入海河流水质
作为环渤海港口城市,烟台市管辖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在全国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中,累计排查烟台市入海排污口5275个。
近年来,烟台市创新形成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实行重点、一般和简化三级管理,彻底消除了监管盲区。全市入海排污口标志牌设置率和工业生产废水排污口整治率均达到100%,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经验获国务院宣传推广。
烟台市创新形成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是山东沿海各市扎实推动入海排污口整治,保障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生动实践。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张可介绍,去年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部署开展了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成效核查评估,举一反三整改存在问题,提升入海排污口整治质效。印发《关于开展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成效核查评估问题整改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入海排污口分类、命名和编码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入河入海排污口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在实现全部入海排污口动态清零的基础上,将12910个入海排污口纳入规范化监管,并建立“一口一档”动态台账。
近岸海域水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排污口的管理和岸上的污染源控制,“水里”的问题,要在“岸上”解决。
以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为重点,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4年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组织全省16市开展上下游、左右岸、陆岸海总氮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加强现场巡河、溯源排查,加密监测力度,逐条河流建立涉氮污染概化图,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市分河流(河段)制定总氮治理“一河一策”方案与管控方案,实现全省98个省控以上断面“一河一策”方案全覆盖。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吴泓洋介绍,省厅建立了旬预警、月通报工作机制,2024年先后向9市生态环境局、4个地级市人民政府、2个县级市人民政府发出预警函,针对青岛、潍坊、烟台等市重点入海河流总氮反弹、河道垃圾和排污口整治问题开展多轮次调研帮扶,组织当地城管、水利、农村等部门召开座谈会,现场交办发现问题,压实属地政府和部门管理责任。
2024年,山东省纳入考核的13条沿海城市行政区域内国控入海河流全部完成年度总氮削减目标。
监测监管全覆盖,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去年年底,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并在7个沿海市设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分中心,搭建起“1+7”省市一体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山东省海洋监测中心的成立,是山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山东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山东省以此为契机,对标国内一流监测机构,不断提升监测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山东提供更加有力的监测支撑和工作保障。
围绕系统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采取“共建共享”模式,会同山东海事局对“海巡0512”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应急能力改造,于2024年6月开展首航海洋环境监测应急演习,完成青岛海域夏、秋两个航次50个点位的海水监测采样任务,蹚出一条整合公共资源填补生态环境部门海洋环境监测应急船舶短缺的新路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坚持全覆盖、多要素、新技术、智慧化的原则,高效开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海湾精细化调查,累计获取1600余个点位(样线)调查数据,完成35个海湾海滩垃圾航拍、35个海湾海域开发情况调查、1920余公里海岸线视频实景及全景拍摄、25个海湾滨海湿地解译。同步开展“净滩2024”行动,反馈792个点位的海滩垃圾问题,组织沿海各市清理岸滩垃圾474.6吨。
全面开展黄河口全海域生态环境调查与成效评估,结果表明,黄河口生境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73种,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10.8个,濒危二级野生动物江豚成群嬉戏,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依托黄河口海草床、崂山湾海藻场生态系统养护观测站,系统开展典型分布区内生物多样性和海草生态学特征全要素观测,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聚焦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山东省海水养殖尾水监测要求(试行)》,进一步明确海水养殖尾水监测的范围、项目、批次等要求,助力海水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协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核实沿海各市港口航道建设运行需求,组织提报2024年度废弃物海洋倾倒需求59项、倾倒区扩容和选划需求4项,服务沿海港口经济发展。(周雁凌 季英德 董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