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晚,历史人文纪录片《齐长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重磅播出,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展现齐长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播出当日,《齐长城》总撰稿、导演康与江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专访。
重走齐长城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被称作“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1987年中国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齐长城在内的中国大地上的所有长城都列入了保护范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管子·轻重篇》中“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说明当时齐长城已达一定规模,成为齐鲁国界线。
2019年我国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此背景下,纪录片《齐长城》应运而生。“我们是2021年9月28日开机的,2022年到2023年为主要拍摄期,采访了大量专家,沿着齐长城遗址全线走了两遍,重点位置多次分季节拍摄。”该片最先于济南广播电视台播出,为了实现在更高平台、更广领域传播,《齐长城》创作团队积极对接央视纪录频道,按照央视播出标准,在济南版基础上,精益求精调整剪辑思路,补充拍摄内容,完善解说配音,高质量完成《齐长城》央视版制作工作。
“原片分为《长城寻源》《古关寻迹》《古道寻商》《姜女寻踪》《齐地寻古》《长城寻梦》6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齐长城的前世今生,与现实勾连较深,包括国家公园文化的建设、新闻记者的调查报道等。央视版凝练为了《长城寻源》《古关寻迹》《古道寻商》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纯粹的历史纪录片风格,从起源、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讲好齐长城故事,展现齐鲁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的重点还是回归文化本位。”
展现先秦原貌
在纪录片《齐长城》中,齐文化与长城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出土文献的文字证据、现存历史遗迹的考古证据都显示,“长城”最初就是指“齐长城”,济南是中国长城文化的起源地。康与江告诉记者,“最早出现‘长城’二字的出土文献,就是骉羌编钟中的‘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平阴即如今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是齐国边境的西南角。该铭文说明齐长城在周威列王二十二年(前404年)就已经存在了。”
“后面又用到了清华简进行辅证。”所谓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上面也多次记述了齐国长城和一些战争史实。“比如其中的‘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这个时间历史学家推断为公元前441年,由此我们逐渐梳理出了齐长城修建的时间脉络。骉羌编钟和清华简为研究齐长城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齐长城西起古济水(今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第二集《古关寻迹》中,我们重点展现了穆陵关、锦阳关等关口。潍坊临朐的穆陵关曾经是‘天下第一雄关’,号称‘齐南天险’,但现在这里基本只剩下了几块残碑,关口附近还能看到一些齐长城的遗迹。另一个是济南章丘区和莱芜区之间的‘锦阳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就坐落于此。”
实物全景别拍摄
“齐鲁大地是礼仪之邦,鲁国延续周礼传统影响后世两千余年,齐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康与江解释道,“齐文化展现出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尊贤尚功’广泛吸纳贤能之士,经济上则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一系列经商优惠措施,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优越的营商环境,不仅令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脱颖而出,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确保纪录片的权威性,创作人员搜集、考证了海量文字资料和研究成果。“我们这次找的专家相当给力,比如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等。专家学者们的行程都非常紧张,我们多次协商时间后,顺利完成了拍摄。”
在康与江看来,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主要在于历史文物的近距离拍摄。“比如骉羌编钟目前珍藏于日本的泉屋博古馆里,外面有特殊的玻璃罩进行保护,只能隔罩远观,恰逢山东大学刘海宇教授正在日本做访问学者,他帮我们协调了泉屋博古馆,实现了实物全景别拍摄。清华大学也提供了不少清华简的文献资料。”据悉,该片实现了多项“第一次”的突破,比如第一次用4K高清影像技术以及全程航拍手段清晰立体地呈现齐长城,第一次对流失到海外的与齐长城有关的重要文物骉羌编钟进行了实物全景别拍摄。文物“重见天日”时,当地的思想文脉、民俗传说与民族记忆也鲜活了起来。
“过去的影像资料中,关于齐长城的记录都比较零散。能够把齐长城和齐文化系统、深度、全面挖掘清楚的,《齐长城》是第一部。”康与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