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市管(市直)企业和区市国资监管部门负责人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安排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力争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主体任务,提前全省全国半年收官。
2024年,烟台市县两级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营业收入3789亿元、同比增长23.3%。截至2024年底,烟台市管(市直)企业以占全省16市市级监管企业10.9%的资产总额,实现了22.3%的营业收入、60.5%的净利润,净利润位列全省第一,营业收入位列全省第二。
烟台国资国企系统取得的好成绩,来源于国企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2024年,烟台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的90%,一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典型案例在全省宣传推广。万华化学连续两年获评国家“双百企业”标杆,泰和新材晋位国家“科改企业”标杆,冰轮环境获评国家“双百企业”,东方电子成功入选国家“科改企业”,烟台市管(市直)企业中有4家入围国家“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好成绩的取得还来源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24年,烟台市管(市直)企业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市管(市直)企业研发投入费用57.8亿元、同比增长11.89%,金额、强度均居全省首位。其中,万华化学ADI技术攻关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泰和新材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间位芳纶纤维助力“织物版”国旗在月球背面首次升起;东方电子入选山东省首批数字产业创新中心;东方航天港提升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创新能力,保障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今年,烟台国资国企系统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聚力现代公司治理全面完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收官、价值创造能力全面提升、11个方面问题全面整治“四个重点”,推动市管(市直)企业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烟台篇章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
会议要求,今年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任务,全面对照任务要求,更加聚焦改革成效,更加突出形神兼备,在做深做实做细做好上下真功夫、求真效果,既要进度,更要质量,力争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主体任务,提前全省全国半年收官。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推进亏损治理和层级压减。
烟台将着力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尤其加强资本运营和对外合作。加大对市管(市直)企业出资设立或参股投资基金业务的监管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基金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发挥国资国企招引作用,力争全年完成注册落地项目3个、引进市外资金1亿元。同时,积极开展上市公司价值管理。通过国有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控制力,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回归。建立培育后备上市主体项目库,明确上市公司战略定位,力争实现“做强做优一批、优化提升一批、培育上市一批”。
会上提出,要用创新突围的加速度,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把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创新方面,只要符合条件,国企要什么政策,我们就给什么政策。
今年,烟台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市管(市直)企业围绕市场目标导向,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科技攻关力量配置,提升科技攻关成效。推动市管(市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公共研发平台,真正形成创新的土壤、文化和生态。督促市管(市直)企业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不断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引育方面,烟台国资国企将全力打造“智汇国资·产才共兴”人才工作品牌,深化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加强市管(市直)企业用工管理,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定编、定岗及总量控制制度,指导市管(市直)企业精简组织架构、优化岗位体系,合理控制用工总量。持续开展“名企名校行”“产学研合作系列行”等活动,推动市管(市直)企业深化与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