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2月21日电 题:满眼生机日争新——山东民营企业的创新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开春之际,记者在山东走访多家民营企业,了解生产和研发情况,通过它们的创新故事,窥见山东民营企业日日争新的发展活力。
勇闯“空白地带”
开年以来,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订单饱满,生产线高速运转。这家企业占据全球胎圈钢丝市场20%以上份额。
2023年,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想与其扩大合作,但前提是产品原材料中使用可回收铁的比例要达到45%。“这个要求当时在业内属于空白,没有技术层面的数据支持。”大业股份胎圈事业部技术部部长窦衍君带领研发人员吃住在办公室,玻璃墙成了演算技术路径的“草稿纸”。
他们尝试改变润滑载体的成分,加入新的添加剂,最终有效解决了钢丝生产过程中的断线等问题,一举将原材料可回收铁比例提高至60%,远高出米其林的技术要求,赢得1.2万吨钢丝的大订单。通过持续创新,新款产品的这一比例已高达80%。
遍访山东的民营企业,记者感受到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它们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空白地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在齐鲁制药集团济南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院试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紧张攻关一款多功能新型抗体药物。
创新药是衡量一家药企研发实力的标尺。其研发之艰难,有“3个10”的说法:10年磨一剑的韧劲、10亿级资金的投入、10%左右的成功率。
“都说‘九死一生’,我们非要试一试。”齐鲁制药总裁李燕说,他们分别耗时10年和7年研发出2款一类创新药,另有80余款处于研发阶段。2024年,他们的研发投入达45.3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三分之二用于创新药研发。
问鼎“行业冠军”
山东民营企业中“藏”着不少行业隐形冠军,它们有着独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一招鲜”。屡屡“夺冠”背后是锲而不舍的开拓创新。
豪迈集团手握轮胎模具、螺旋绕管式热交换器、碳化硅热交换器、连续流装备、气门芯5个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产品。“我们自主研制的先进装备,是制胜市场的有力法宝。”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说。
制造一枚小小的气门芯,要经过30多道工序。豪迈集团刚涉足这一领域时,很大程度上依赖手工制作。后来,企业创新研发出生产气门芯的专用装备,将生产效率提升近百倍,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拿下了35%左右的全球市场份额。
在豪迈集团,所有岗位皆可成为创新源头。2024年,超过2.5万名员工提出45万条创新改善意见,共创造效益8.6亿元。豪迈用自己培养的技能人才领衔研制生产机床,目前使用的数千台机床近70%为自主研制。
每一个单项冠军的成长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坚守的故事。从最初只有6笔订单,到成为占据高端市场的行业龙头,金恒丰科技集团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研制超宽幅环保打印机,每年将10%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发,其产品可实现在各种工业板材和柔性材料表面打印。
“创新是最大的底气。”金恒丰董事长施乾平说,面向未来,唯有矢志创新,才能继续向市场更深处扎根。
角逐“未来赛道”
走进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弧形结构扬声器、VR光学领域折叠光路模组等“行业首款”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元宇宙入口硬件设备的关键零部件。
能在元宇宙这一未来产业接连取得突破,得益于歌尔的前瞻性布局和高强度研发投入。歌尔副总裁常刚说,2019年至2023年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近200亿元,换来专利3.2万余项。
这些努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歌尔的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产品出货量在全球位居前列。在今年1月于美国举行的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歌尔的2款轻量化“AI+显示”智能眼镜,重量仅为36克和58克,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当前,山东正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7个新赛道为重点,加快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计划。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为此,许多企业咬定创新不放松。在济南,国耀量子雷达科技有限公司瞄向空天,研发的二氧化碳光量子雷达能够精准探测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青岛,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聚焦深海,已攻关500千伏超高压海底电力电缆的核心技术,可满足更大长度、更远距离海底电缆的市场需求。
向“新”谋远,借“智”攀高。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引擎,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加速竞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