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2岁的姜女士因甲状腺肿物巨大导致气道狭窄,呼吸困难,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接受了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避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其55岁的女儿于女士患有同样的疾病,陪床期间也接受了同样的手术。母女二人手术均十分成功,且恢复良好,已于3月25日出院。
3月23日,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甲状腺外科病房见到了这对母女。于女士告诉记者,母亲在20多年前便发现了甲状腺肿物,已进行过一次手术。近几年,她的病变复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物长得越来越大。“我们去过几家医院咨询过手术治疗,医生都说母亲年纪太大,无法耐受开胸这样的大手术;而且因为她还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比较大。综合评估后,他们都拒绝为我母亲进行手术。”
据了解,今年年初姜女士就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时候甚至喘不上来气,夜间没法平卧睡觉,平路行走距离和日常活动范围也因为憋气明显缩小,生活质量非常差,情况也很危险。“几经辗转,我们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咽喉与甲状腺外科,潘新良教授联合多个相关科室给我们做了会诊后说,可以给我母亲进行手术。”于女士说。
然而,对于是否要做这个手术,母女俩起初是十分纠结的。于女士介绍,她母亲之前做过一次手术,挺痛苦的,所以这次有些抗拒;加上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他们也有些顾虑。但专家说,甲状腺肿物已经严重影响到气管且进入胸腔,再继续生长的话,姜女士后期的憋喘会越来越困难,甚至随时可能发生气道阻塞、窒息、危及生命,患者这才下定决心做手术。
“没想到,整个手术十分顺利,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开心。”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也有甲状腺肿物,这次来原本只是想陪床,看着母亲手术这么顺利,便也决定一起把手术做了。“现在我们两人恢复得都很好,而且住在同一间病房还能互相照顾。今天,护士来通知我们,25日我俩就能一起出院了。非常感谢潘教授,感谢甲状腺外科医护团队,给了我们母女俩第二次生命。”于女士说。
说到姜女士刚来医院时的情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潘新良记忆犹新。“当时她喘息很困难,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不顺畅,憋气严重,十分痛苦。我们给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发现,她的甲状腺肿物已经严重压迫气道,导致气道十分狭窄,而这也是造成其喘息困难的根本原因。同时,影像显示,肿物的最大直径已经达到15cm左右,属于巨大肿物,且已‘掉’到胸腔里面,胸腔两侧都有,简单来说,患者的胸前就像埋着两个‘大地瓜’。如果不尽快手术,可能危及生命。”潘新良说。
潘新良表示,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开胸手术风险太高、创伤太大,其创伤本身和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很可能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为保证安全,开胸手术并不适合她。尽管对于大多数常见的胸骨后甲状腺肿,许多头颈外科医生是能够从颈部入路进行切除的,但这位患者的病变属于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病变范围之大在国内也实属少见。加之前一次手术形成的瘢痕也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因此想要从颈部完整切除这一病变对于任何一个医生和一个团队而言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事情,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从颈部切除,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手术的难度。然而,得益于对颈部解剖结构和组织间隙的独到认识,以及多年来在数千例以复杂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为代表的头颈肿瘤手术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术优势,潘新良教授决定带领团队接受这一挑战,为患者“搏一把”,进行一次“不开胸”的手术。
手术前,潘新良邀请了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等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就手术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做好了预案。最终,团队一起为患者进行了经颈部入路的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手术。“我们在颈部做切口,经颈部将胸腔左右两侧的肿物逐层分离并取出。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由于肿物周围的血管、神经十分丰富,一旦血管破裂,便会出现大出血,而从颈部止血是十分困难的,很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同时出血也会影响手术视野,导致手术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潘新良说。
据了解,此类手术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变部位均有精准的判断,十分考验主刀医生的经验和技术。从医40余年来,潘新良经手过不少这样的大手术,因此操作起来非常娴熟,仅经过约1个小时,便将姜女士胸腔两侧两个约为15*10*6cm的肿物成功取出,术中出血量仅为10ml左右。
陪床期间,姜女士的女儿于女士也主动要求进行手术。由于其没有基础病,手术相对简单,切除出的肿物大小约为10*5*4cm。“与开胸手术相比,这个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也很快。术后第二天,他们就能下地走动了。目前母女俩都恢复得很好,3月25日便可以出院了。”潘新良说。(记者 江海峰 通讯员 冯萍 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