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在“游学西河”省级衔接集中推进区建设中大胆创新,试行“工料法”建设模式,即“项目自筹自建,减少额外资金支出;发动村民参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尊重村民意愿,推动项目高效推进”,并将其推广到全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乡村建设注入全新活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建章立制,规范项目运行“全流程”。2024年2月,西河镇发布《西河镇乡村建设奖补项目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投资60万元以下的公益性乡村建设项目,经镇村严格联审后,可纳入“工料法”管理体系。随后,芦家庄村、翟家崖村、小马陵村、下塔山等4村迅速行动,策划了总投资45万元的“工料法”项目。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西河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项目组,从协调各方资源,到进行技术交底,再到牢牢把住质量安全关、及时收方,全程跟踪服务。目前,该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共整理92处残垣断壁,硬化广场3000余平方米,新建300立方米挡土墙,新修村内道路1000余米,还栽植了841株樱桃、碧桃、月季等苗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赋能,释放乡村建设“低成本”优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西河镇采取“方案镇村自行设计、施工队伍村居自行组建、建设把关自行负责”的运作模式,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初步测算,45万元的“工料法”项目节省设计费、招标费等约14万元,成本节约达25%左右。仅这4个村的子项目,就帮助6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发放用工劳务报酬19.78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
多方联动,助力乡村实现美丽“蜕变”。西河镇始终坚持“自己的村庄自己建”的理念,采取镇、村、群众三级联动模式。工程推进到哪里,各村群众就主动做好施工前的基础准备工作。沿线村民主动出工出力,自发清理自家门前破损道路和菜地,为道路施工创造良好条件。这种做法为推进区13个村的基础设施项目节省了60余万元的人工费和机械费。通过三级联动模式开展道路硬化提升工程,累计完成道路硬化4.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在“工料法”的推动下,西河镇广大群众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建设者”,从“被动受益”走向了“主动建设”,乡村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西河镇将继续深化“工料法”建设模式,让乡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乡村生活越来越美好。(廉强 侯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