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利津:盐碱地变身米粮仓-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4/03 16:51:46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利津:盐碱地变身米粮仓

字体:

    利津县汇邦渤海农场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农作物长势良好。(□记者 李广寅 报道)

  大批农机在盐碱地上进行深松整地(资料图)

  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性区域,近年来,山东省利津县积极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文章,构建多元盐碱地农业体系,在利津人民的辛勤努力下,昔日的盐碱地上正在崛起一座座米粮仓。

  科学治理,节水又增效

  春风和煦,在利津县北宋片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改造提升后的田里,2000亩绿油油的小麦刚刚浇完水,长势良好。

  “这庄稼看着就让人喜欢,产量应该低不了。”种粮大户崔洪斌说,土地流转到手后,去年种植了第一季玉米,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比以前亩均提升100公斤。

  崔洪斌种植的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流转前盐碱化程度高,粮食产量低,村民种粮热情不高。去年,利津县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采用“深沟+暗管”改地模式,在地下0.7米至1米处铺设暗管,每隔300米至400米开挖集水沟,既可以让灌溉水、雨季降水通过暗管将耕作层盐分排入集水沟,实现排盐降碱,又可以有效降低农田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水上升蒸发给耕作层带入盐分,防治返盐返碱,逐步将土壤含盐量降至1‰以下。

  崔洪斌的农田里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装置,通过箱涵蓄水,泵站安装水泵,地埋管道输水至田间,配套安装水肥一体机,作物行间铺设滴灌带,将大水“漫灌”改为小水“微灌”,水肥全自动精准“浇肥”,实现节水、节肥、增产。

  此外,当地还整合修缮现有水库、坑塘、沟渠等蓄水设施,通过蓄积农业用水、雨洪水,形成分区域零散的固定水源,增设“泵站+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系统,保障灌溉水随取随用。以前普通粮食作物种植单次灌溉亩均约用水200立方米,现在单次浇灌亩均只需15立方米,化肥用量减少近50%,同时,打破原来的毛沟地垄,新增耕地10%左右。

  除了控盐,还得培肥土壤。在完成降盐改造的同时,当地还进行了土壤营养成分的专业检测。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结合土壤实际所需的营养成分,定制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缓释掺混肥料,让土壤和庄稼吃上专属“营养餐”。

  双向探索,“改地”又“改种”

  利津曾是退海之地,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最大特点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由于境内陆地是冲积而成、海拔较低,地下水位普遍较高,所以盐碱地“排盐难、返盐快”的问题十分突出。盐碱地问题一直都是当地百姓的梦魇。

  数据显示,利津县81.65万亩耕地中,盐碱地面积达51.67万亩。“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几句当地老农耳熟能详的俗语,说明了盐碱地土壤环境恶劣,粮食作物难以生长,也道出了老百姓的困扰和无奈。

  20世纪90年代,利津县人民就探索出了“台上种庄稼,台下养鱼虾”的上农下渔“利津模式”,为国内低洼重度盐碱地改造提供了技术样板,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重大成效。

  后来,利津县对盐碱地块分类使用,使盐碱地逐步达到稳定种植条件。汇邦渤海农场购买深翻犁,对含盐量4‰-6‰的盐碱地进行深耕,有效破除土壤不透水层、增加土壤透水透气性,铺设暗管,加快土壤盐分外排。针对含盐量2‰-4‰的盐碱地,采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盐分自下而上在耕作层的积聚,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此外,还为盐碱地定制专用改良剂,固化、交换盐离子,降低土壤碱性。

  近年来,利津县抢抓承担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的机遇,实施40536亩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深松深耕、暗管排水排盐、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重度盐碱地设施化、引领辐射周边盐碱土地高效利用,为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设“新粮仓”,积累了一批科技储备和实践经验。

  既“改地”又“改种”,双管齐下效益更高。利津县突出抓好“引种、选种、繁种”三大环节,建成耐盐作物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0家、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13处,确定“适地”品种19个,根据盐碱地地块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选种栽培。在中度盐碱地,种植菊芋、马铃薯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引入科豆35等耐盐品种,其中,济粱4号,亩产达到413公斤,齐黄34大豆在3‰盐碱地亩产达260.7公斤,科豆35在3.7‰-4.5‰盐碱地亩产达277.4公斤。

  特色产业,“良种”配“良法”

  盐碱地上种棉花,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棉农:过去棉花都是种在平地上,每到5月份的棉花苗期,返盐使得表土积累大量盐碱,盐碱会把苗“毒死”,进入雨季后又会因大量积水产生涝灾。

  盐窝镇种粮大户王春儒用上了“凹凸栽培法”。播种时开沟,将棉花种在沟里并盖上地膜,沟里的土壤盐分低,容易出苗和正常生长;盛蕾期前后,再将垄土培到棉苗基部,原来的垄变沟、沟变垄,便于雨后排水,既防涝也防倒。“通过这个方法,我这5000亩棉田,能多收4万斤棉花。”王春儒说。

  在重度盐碱地上,利津县根据当地种植养殖历史,群众生产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畜牧业、现代渔业以及高标准设施农业,大大带动了群众增收。

  在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里,新品种“黄河口雪花肉羊”正在散步。为培育这一新品种,利津县请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专家团队,前后进行了4轮、共计6000余只羊的杂交配种和近万次的基因检测与筛选。

  与普通肉羊相比,“雪花肉羊”年产羔数从1胎提高到1.5胎,每胎产羔数从1只提高到2至5只,同时,瘦肉率高达56%以上,屠宰率可达58%以上,最重要的是“雪花肉羊”的羊肉中脂肪呈雪花状分布,是肉羊中的高端品种。

  在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一串串鲜红的樱桃番茄挂满枝头,工人正在大棚里穿梭,忙着采摘和运送成熟的番茄。园区种植主管王俊鹏告诉记者:“现在番茄已经基本成熟,首穗果,每天的产量在200-300公斤,后续我们的产量能达到5吨左右。”

  据了解,该园区占地150亩,总投资达1.81亿元,建有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71100平方米,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水肥、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精准控制,同时,采用无土栽培等现代种植技术,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限制,采摘周期可达9个月,年产可达39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240万元。

  从盐碱地到丰产田,从白茫茫到绿油油。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