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亦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非语言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又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据了解,自闭症患儿的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儿童早期就可能会表现出来,如果在2岁或2岁前发现孩子有以下“五不”异常行为,可能提示自闭倾向,应及时就医。不(少)看,即目光接触异常,常表现为有意义的社交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眼部的注视减少;有些自闭症儿童即使可以对话,但面对面的注视仍然不正常;不(少)应,即缺乏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12月龄还不会对自己的名字作出反应,在14-15月龄表现出与共同注意相关的沟通水平下降;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可能在1岁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出现无法用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拒绝、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画等行为时,更需注意;不(少)语,即语言发育出现迟缓;不当,即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比如12月龄起出现异常刻板的将小火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对物品的不恰当使用行为,18月龄还没出现假想性玩耍。刻板的重复单词或短语,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长可通过儿童的具体行为特征,来辨别其是否存在自闭症可能:比如6月龄后孩子出现逗弄时并不表现快乐,眼睛很少注视人;10月龄孩子听力正常,却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12月龄孩子对于任何言语指令没有反应,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16月龄孩子出现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18月龄孩子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跟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展示与给予行为;24月龄孩子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自闭症干预越早越好。更多地了解自闭症,就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更早对有需要的儿童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让自闭症儿童不再孤单,健康成长。一般来说,6岁以下干预效果好。此外,无论孩子在任何年龄,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家长都需加强注意。
【作者赵新英、潘学霞工作单位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人民医院(滨州市人民医院) 记者 黄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