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看清明 | 风筝上天又“上桌”-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4/04 09:03:53
来源:大众日报

非遗看清明 | 风筝上天又“上桌”

字体:

  清明假期,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放风筝成了老少皆宜的一大乐趣。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潍坊风筝,正通过传承人的创新演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清代《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古人剪断风筝线寓意放走晦气,而在现代,风筝被赋予了新的主题与情感内涵。

  在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展示了他创作的“鹤鹿同春”风筝。此风筝取紫气东来之吉意,承载着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款风筝以竹篾为骨、丝绢为衣,手绘的仙鹤仙鹿栩栩如生,其骨架最薄处厚度仅0.1毫米,制作技艺精湛,令人赞叹。

  作为潍坊风筝的发祥地,西杨家埠村素有“都中之都”的美誉。这里的传承人不再仅仅把风筝当作娱乐玩具来创作,而让其成为承载时代情感的载体。张效东扎制的“柳毅传书”风筝,将千年爱情故事融入,传递潍坊浓厚的人文底蕴;郭洪利正在制作的“山东地图”风筝,以一张山东地图和16只小风筝串成迎客图,将“好客山东”的深情放飞于云端。

  一只风筝能飞多高、多远,既受材质、造型影响,也考验着工匠技艺。跟随郭洪利步入扎制车间,只见七八名工人正忙着扎制一款为腾讯游戏特制的全立体运输机风筝。这个风筝体积达3000立方米,堪称“空中巨无霸”。为了让这百斤重的立体风筝能翱翔天际,团队运用空气动力学模拟技术,采用碳纤维复合等新型材料,借助40余套模具,将材料壁厚的精度控制在0.1毫米级别,让这项传统技艺展现出工业的力量。郭洪利感慨,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严谨程度远超其他风筝。

  这些年,风筝不光在天上飞,还飞到了餐桌上,连游戏里都有它的影子。近期,肯德基上新的“春日风筝桶”备受消费者青睐。桶身的四款非遗风筝图案,正是肯德基与郭洪利的联名作品。潍坊风筝借此跃上快餐包装,以新颖方式走向全国大众。

  “品牌需要文化赋能,非遗需要传播平台。”从2008年首次与商业品牌合作开始,郭洪利已推动潍坊风筝完成40多次跨界联姻。比如,霸王茶姬纸杯上的沙燕风筝,王者荣耀里的清明主题皮肤,肯德基大神卡上的非遗风筝纹样等,都在年轻人消费场景中植入文化基因。这些跨界合作,让非遗技艺突破传统框架,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

  为推动风筝走进生活,郭洪利还在蛇年推出了“放青松”松柏风筝冰箱贴、“转大钱”陀螺风筝造型周边。“当非遗开始说年轻人的语言,传统文化自然能焕发新生。”郭洪利说,这两款风筝周边一推出便卖断了货,正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再过半月,4月19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就要开幕,将以“放飞梦想 拥抱和平”为主题,举办风筝赛事、文旅宣推、风筝文化、体育运动、经贸合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清明“放断鹞”的传统民俗,到承载多元情感的文化载体;从传统风筝形态,到登上快餐包装;从传统技艺,延伸至工业美学……潍坊风筝正通过创新完成文化蜕变,推动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记者 张蓓)(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