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码】春天很美,过敏很"废" 4招打造"抗敏金钟罩"-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4/14 09:57:48
来源:新华网

【健康解码】春天很美,过敏很"废" 4招打造"抗敏金钟罩"

字体: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但对过敏体质者而言,春天更像一场“无差别攻击战”。数据显示,春季皮肤科过敏就诊量较冬季明显增多,导致过敏的“隐形刺客”究竟是谁?又该如何预防?皮肤科医生教你识别、预防、击退春季过敏。

  一、春季过敏“刺客”追踪:谁在攻击你的皮肤?

  1. 环境性诱因

  花粉与植物飞絮:春季植物花粉浓度显著升高,1克花粉可携带超过50万颗过敏原颗粒。如杨、柳絮等飞絮扩散范围广,易黏附于皮肤或经呼吸道引发免疫反应。

  紫外线辐射增强:3月至5月,紫外线强度较冬季增加,未防护的皮肤易发生光毒性反应,导致红斑、脱屑及慢性光损伤。

  尘螨与霉菌增殖:春季湿度升高至60%以上时,床垫、地毯中的尘螨数量较冬季明显激增。霉菌孢子随空气流动接触皮肤,诱发炎症。

  环境污染物:春风柔和拂面,但同时也裹挟着沙尘、PM2.5、汽车尾气等污染物,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2. 个体易感性因素

  遗传背景: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子女患病风险达30%-40%;双方有过敏史则风险升至60%-80%。

  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春季昼夜温差大,皮肤血管易反复收缩扩张,屏障功能减弱;角质层结构不完整、神经酰胺含量不足的皮肤更易被过敏原穿透,引发级联炎症反应。

  免疫状态波动:熬夜、压力、激素变化(如月经周期)可能促使免疫出现异常应答,出现过敏反应。

  二、春季皮肤过敏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你的身体发出“求救信号”了吗?

  1. 轻度反应

  症状特征:局部皮肤红斑、轻度瘙痒、偶发打喷嚏或鼻塞。

  病理机制:组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神经末梢受刺激。

  2. 中度反应

  症状特征:眼睑或口周水肿呈“悲伤蛙”状,持续性脱屑如雪花,广泛性荨麻疹(大面积红斑、风团)。

  病理机制:炎性细胞浸润引发真皮层水肿,表皮屏障进一步受损。

  3. 重度反应

  症状特征: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

  病理机制:全身性多系统(如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出现速发型超敏反应,需紧急医疗干预。

 三、科学防御指南:4招打造“抗敏金钟罩”

  1. 物理隔绝:把过敏原“拒之门外”

  出门装备:防护口罩+防花粉眼镜+宽檐防晒帽。

  归家流程:立即用清水冲洗面部、鼻腔;外套勿挂室内,避免带入花粉。

  避免频繁用手触摸面部,减少过敏原机械性转移。

  2. 屏障修护:给皮肤穿上“防护甲”

  清洁与保湿:选用pH5.5-6.5的氨基酸洁面产品,避免皂基破坏皮脂膜。每日涂抹含神经酰胺(浓度≥2%)、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的保湿霜,模拟天然屏障结构。

  防晒规范:春季需使用SPF30+、PA+++以上的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其中,物理防晒霜(主要成分氧化锌、二氧化钛)对敏感肌更安全,可反射紫外线。

  3. 环境管理:居家空间“大扫雷”

  清洁重点:每周用55℃热水烫洗床单(尘螨致死温度);空气净化器滤网每月更换。

  湿度适中: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40%-50%,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出行策略:花粉浓度高峰时段(10:00-16:00)减少外出;雨后2小时空气最“干净”。

  4. 饮食调控:舌尖上的“抗敏兵法”

  宜吃清单:增加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如三文鱼、亚麻籽油)、补充维生素C(每日100mg)及槲皮素(洋葱、苹果中富含),降低肥大细胞活性,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

  慎碰雷区:限制高组胺食物(如腌制食品、发酵奶酪)、光敏食物(如香菜、柑橘)、辛辣刺激物。

 四、紧急处理:过敏“翻车”后的自救法则

  1. 轻度过敏反应(局部红斑、瘙痒)的居家管理:

  冷敷镇静:4℃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每日湿敷2次,每次10分钟,可收缩血管减轻红肿。

  药物干预: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10mg/天),外用炉甘石洗剂(摇匀后点涂)或0.1%他克莫司软膏(非激素类,适用于面部)等抗炎、抗过敏反应药物。

  停用或避开可疑致敏物:暂停所有功效型护肤品(如美白、抗衰类)。

  2. 中重度过敏反应(广泛性荨麻疹、水肿、渗液、呼吸困难)的医疗干预:

  黄金法则:立即停用或避开可疑致敏物,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急诊处理:若出现呼吸困难或全身性荨麻疹时,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医。

  长期管理:反复发作者需进行过敏原检测(血清IgE或皮肤点刺试验),制定特异性免疫脱敏方案。

  五、辟谣专区:击破春季过敏3大误区

  谣言1:“多敷面膜能修复过敏!”

  →真相:面膜过度水合会软化角质层,反而加速过敏原渗透,急性期建议停用非医生建议类的面膜。

  谣言2:“去年不过敏,今年就安全!”

  →真相:过敏存在“累积效应”,长期接触低剂量过敏原,可能突然爆发严重反应。

  谣言3:“纯天然护肤品不会引起过敏!”

  →真相:植物提取物(如薰衣草油、茶树油)含复杂芳香成分,反而易诱发接触性皮炎。

  春季过敏虽恼人,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春季皮肤过敏的防治需融合环境控制、屏障修护、免疫调节与行为干预的多维策略。公众应提升对过敏机制的科学认知,避免盲从网络偏方。当出现疑似过敏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皮肤科医师指导,通过精准诊断实现长效管理。唯有将预防置于首位,方能从根本上降低过敏负担,享受健康的春日时光。春光明媚,愿你的肌肤与繁花共美好,再无红痒烦忧。

 

  合作医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孙明霞

  参考资料:

  1.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

  2. 《过敏性休克诊断与管理指南(2023)》

  3.《接触性皮炎诊疗指南(2024版)》

  4.《临床皮肤病学》(第9版,张学军主编)

  5. 《过敏反应分级与处理国际共识(2021)》

  6.《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

  7.《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8.《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9.《Anaphylaxis: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10.《高效空气过滤器对室内过敏原去除效果的研究》

  11.《尘螨防控实践指南(2021版)》

  12. 《室内霉菌污染与过敏防控白皮书(2022版)》

  13.《接触性皮炎诊疗指南》(2024版)

  14.《皮肤屏障修复专家共识》(2022年)

【纠错】 【责任编辑:杨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