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日照市民政局围绕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搭建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康养驿站+居家上门服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中医+康复+养老”的医康养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完善服务精准化、供给多元化的资源统筹、镇域一体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镇域养老可以是什么样?带着这个好奇,记者来到了岚山区黄墩镇。这里已建成运营1处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处康养驿站、54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惠及1.5万余名老年人。
镇域中心 整合医康养资源托起“幸福圈”
“双脚放在踏板上,先单腿发力,试试这个重量能不能抬起来……”早上10点,在盛浔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张先生正在护理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下肢康复训练。
“我父亲之前突发脑梗塞,出院后需要专门照护,这里能提供定期针灸、推拿,并有专人照顾,结合长护险,还能报销一部分钱,我们放心也省力。”张先生的女儿介绍,因为老人享受长护险,补助后的收费仅1000元出头,极大地减轻了经济压力。
原来,黄墩镇委托镇卫生院与第三方合作托管敬老院,承接特困集中供养、经济困难失能及社会老人入住,整合卫健、残联、医保等部门资源,多维度集成医康养政策。特困老年人可以免费入住;家庭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可享受市级慈善资金的帮扶;享受长护险的老年人,每月可得到补助,最大限度地让农村老年群体享受养老福利。
“我们中心配有中医诊疗室、康复训练区,老人突发疾病可第一时间接受治疗,实现医养结合。”盛浔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孔凡诺介绍,中心提供日常查房、监测检验、中医诊疗、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专业化医疗服务,以医助养、医养结合,做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据悉,黄墩镇盛浔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总投资1350余万元,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运营,充分将医疗、康复服务、养老护理融为一体,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中心还增设文娱场所、康复治疗、残疾人“如康家园”等设施,采取托管、协议合作的方式创建“医养综合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医疗照护等服务。
村居驿站 就近激活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多亏了有驿站,老头子在专业的康复训练下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了。”两年前,山女士的爱人因血栓导致行动不便,曾经需要全家人轮流照顾,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还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自从来到陈家官庄村康养驿站后,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我在家的作用就是做饭、喂饭,按摩不专业,出现状况更是手足无措。”山女士为自己算了笔账,没来驿站之前,她需要全天陪护,还得向子女伸手要钱贴补开销,现在白天打零工能赚两三千块钱,扣去驿站的护理费用,还有一两千的盈余,而且爱人身体恢复状态更好了。
血栓、中风病人的后期康复护理需要长时间坚持,农村条件达不到,往往会耽搁病人恢复的最佳时期。按照距离相近、方便群众的原则,黄墩镇依托镇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布局了“1托9”医养照护体系,借助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场所,在9个中心村建设康养驿站,每处驿站配有1名医生、1名护理员,为不同情况的失能老人、残疾人“量身定做”康复训练计划。
这座由旧卫生室改造的康养驿站,设有餐厅、理疗室、文娱室、理发室等功能场所,为不少独居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
在乡村建设康养驿站,将医养康养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有利于解决医养“最后一公里”问题。
居家养老 上门服务实现“零距离”
走近南陈家沟村朱大爷的家中,屋内空间并不宽裕,物品摆放却条理有序。不仅有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其换药理疗,还有护理人员来收拾家务、清洁个人卫生。
“听说村东头的桥重新翻修了,今年的粮食产量怎样……”卧病在床的老人和工作人员聊起来,“我现在都盼着他们来和我唠唠嗑,已经习惯了。”
在黄墩镇,经常能看到一支穿梭于村户的流动服务队,他们由镇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护理员组成,专门为有需要的卧床失能老人、独居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农村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情况堪忧,涉及时间、精力、金钱等方方面面,为他们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是现实刚需。”黄墩盛浔居家服务负责人孔慧介绍。
目前,黄墩镇已为全镇老年人建立电子档案,并为失能老人建立“一人一档”,提供助医、助购、家庭护理、卫生清洁等服务,惠及生活方方面面。
黄墩镇镇域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串联起了镇村户养老服务链条:镇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融合多功能养老服务内容,村居驿站通过“小站点”凝聚“大温情”,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填补农村养老空白地带,让老人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罪,交出一份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记者 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