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是崔立国(化名)康复出院的日子,3天前,他因为消化道早癌,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出院前,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医生姜鹏叮嘱他,今后要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就可以。“以前觉得癌症等于绝症,现在才知道,如果能早发现还是能治愈的。”崔立国感慨道。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开展防治行动。德州市癌症中心办公室王芳介绍,德州市癌症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群众体检意识逐步提高。检查设备和检查手段的精准化,使癌症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随着各种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普及,曾经“确诊即晚期”的现象有所改善,更多的早期癌症被及时发现,治愈率大幅提高。“以上消化道癌为例,2024年的早诊率约为18.57%,比2021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王芳表示,德州市一直积极倡导群众提高防癌意识,按时进行癌防体检,积极参与癌症的早筛,做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谈癌色变’的时代正在终结。”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朱晓博说,随着诊疗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通过规范化全流程管理,德州市肿瘤防治已逐步纳入慢病管理。
61岁的李爱军(化名)曾经是一名淋巴瘤患者。2018年,他因腹痛到医院就诊,被查出患有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李雪峰为患者制定了融合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诊疗方案。4个周期的化疗后,李爱军的腹痛得到了明显缓解。紧接着,李雪峰又为他实施了一个月的放疗,肿瘤直径由10厘米缩小到3厘米左右。李雪峰邀请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对李爱军的残存肿瘤情况进行会诊,进一步调整优化诊疗方案。最终,经影像检查,李爱军虽然仍有肿瘤残存,但已达到了完全缓解。此后的几年里,医院肿瘤内科团队及时对李爱军进行随访,并提醒他定期复查。如今,李爱军体内肿瘤病灶代谢活性并没有异常增高,生活质量评分也保持在正常水平。
“癌症治疗目标从‘消灭’转向‘控制’,患者生存质量成为核心指标。”朱晓博介绍,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方案制定和全程健康管理,帮助患者实现“与癌共存”。
这一转变得益于德州市癌症防治体系的全面升级。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国家级筛查项目,累计培训相关专业人员超200名,推动早癌检出率大幅提升,跃居全省前列。同时,病理诊断能力通过国家癌症中心认证,精准诊疗为患者提供“一人一策”方案。市民健康意识也提升了,定期体检、均衡饮食等预防理念逐步普及。“未来,癌症防治将更注重‘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让患者真正实现带瘤生存、高质量生活。”朱晓博说。(记者 唐志梅 通讯员 王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