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头学校阳光大课间学生跳绳锻炼。
中韩小学帆船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绑帆。
“丁零零……”下课铃响起,青岛市崂山区崂发小学的学生们欢快地来到操场和教学楼间的活动场地,跳房子、踢毽子、打沙包……玩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崂山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崂山特色的多元化、一体化体教融合模式,在全区中小学大兴体育之风。今年,崂山区还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写入该区教育体育工作要点,通过不断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青少年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全方位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
2小时的活动时间如何保障?孩子们的课堂外生活感受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进崂山区部分中小学校实地采访和体验。
活动内容更丰富
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体育品牌
“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比赛跳绳了,一开始我只能跳十几个,现在一分钟我可以跳90多个了!”见到崂发小学二年级学生姜岳彤时,她正在和小伙伴们练习花样跳绳,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还冒出了一层汗珠。
这个学期开始,崂发小学的课表又有了新变化:除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30分钟大课间以及每天一节的体育课,课间时间也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多了5分钟,上厕所再也不用匆匆忙忙了,而且每个课间都可以玩不同的小游戏,可有意思了。”五年级学生刘芳铭说。
记者在崂发小学看到,空地以及操场上,都有老师们精心绘制的“地面游戏图”,学生们可以三五成群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区,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的课间时光快乐“加倍”。“在大课间的活动设置上,除了啦啦操、广播操和跑步,我们还借助软式趣味游戏道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了跨栏、运球、折返跑等内容,让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运动、玩耍。”崂发小学副校长常迎春告诉记者。
在麦岛小学,课间活动同样精彩纷呈,除了传统的跑步、眼睛保健操外,该校还开展“领操员选拔活动”“跳绳、仰卧起坐达优达标赛”“集体长绳赛”“趣味运动会”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目前,我们对各个班级的活动内容没有做统一要求。课间时间,有的班级会开展跳绳、踢毽子活动,有的学生还会自己设计小游戏,只要大家能动起来、出出汗、放松身心,我们都予以鼓励和支持。”麦岛小学副校长毛德洁说。
一直以来,崂山区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各中小学上午和下午分别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绳操、武术、音乐体育运动会等特色体育活动纷纷被引入校园。新学期,崂山区还为同学们送上“健康大礼包”,将原本的课间时间延长了5分钟。与此同时,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校本课程,全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体育品牌。
在中韩小学的帆船课上,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推舵、拉舵。借助陆地模拟器,同学们仿佛置身海浪翻涌的大海之中。崂山区帆船队总教练、中韩小学政教处主任姜振向记者介绍,该校面向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周分别开设一节帆船特色课,通过“理论+模拟”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帆船知识和帆船文化,掌握绑帆、装船等帆船航行的基本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会发掘一些‘好苗子’,集中训练,鼓励他们将爱好转化为一技之长。”中韩小学帆船队自2007年建队以来,连续多年获得青岛市“市长杯”帆船赛、青岛市帆船锦标赛、青岛市帆船公开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共有21名队员代表青岛市参加国际帆船交流比赛,共取得全国金牌1枚、山东省金牌32枚。
硬件设施更完善
累计新建改扩建28个体育场馆
“注意保持节奏,跟上前面的同学……”在崂山区实验学校的课后游泳社团,学生们头戴泳帽、身着泳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系统性训练。
近年来,崂山区各中小学不仅严格落实体育课、大课间等要求,还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各类业余兴趣活动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现在我们的体育类社团特别受学生们欢迎。就拿游泳社团为例,这个学期就有近200人报名参加。”崂山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王俊向记者介绍,目前,该校已开设田径运动队、篮球队、足球队、啦啦操、射箭等社团,各类社团坚持长期、科学训练,并与知名俱乐部合作,梯队建设日臻完善,学生体育技能逐年提高。
课间延长、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崂山区设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育队伍重点打造、学校游泳馆建设以及体育竞赛等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累计新建、改扩建体育场馆28个,为12所学校配备游泳馆。在师资方面,为各学校配足配齐体育教师,选聘体育教师、教练员、退役运动员260余名。同时,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鼓励体育协会、俱乐部进校园,外聘教练200余人,包括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轮滑等近20个项目。
近日,崂山区还为辖区各学校配备了智慧体测设备,“信息化+体育”的融合模式,让崂山区的体育发展格局有了新面貌。
“各就各位,预备,开始……”日前,在山东头学校操场上,初一年级学生们正在进行50米短跑项目的测试,同步进行的,还有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跳远等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测试的考官,不再是体育老师,而是每个测试项目旁一台台智慧体测设备。只需刷脸后,按设备给出口令进行测试,便可以精准快速地知晓各项成绩信息。“智慧化设备的助力不仅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在课后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们训练。”山东头学校副校长张延君向记者介绍,智慧体测设备不仅体育课上可以用,也可以在课后随时为学生们测试,实时获取训练数据,这种灵活的测试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训练。此外,该系统还能在后台生成训练报告,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小程序后台了解每位学生的测试成绩,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练习。
为了提升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智慧化水平,3月以来,崂山区陆续在各所小学、初中操场建设了智慧体测系统,目前,可测试项目主要以中小学体测内容为主,在实现全区智慧体侧全普及的同时,推进全区体育课向智慧化、信息化过渡,促进各学校向智慧化体育校园转型。
“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体卫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崂山区将扎实推动“大兴体育之风 创新体育之举”体质健康提升工作,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为工作抓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每一名孩子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