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天鹅棉业”,开拓农业板块的“兰剑智能”,研究农机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在农业领域尝鲜的“亚历山大”……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和第二届山东省现代农业装备博览会上,济南本土的这些涉农机械企业、高校带来的新产品大放异彩。
近年来,济南市坚持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农业装备研发应用衔接贯通、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抢占高端农机新赛道,有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坚守与跨界
高度将近两层楼、长度接近12米、宽度约6米,光一个轮胎就有成年人那么高……在本次博览会上,由山东天鹅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MZDY-6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亮相后,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和市民的关注,不少人还爬上这个庞然大物体验了一把。
天鹅棉业是一家总部位于天桥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成立、2016年上市,拥有新疆、美国等四大技术中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款采棉机系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采棉机,也是本届博览会马力最大的采棉机,代表了国内采棉装备的最高水平。
“这款机器可以边行走边打包。”天鹅棉业国内营销部部长王晓波介绍,该机器每天能采摘棉花400-600亩,相当于1000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每亩地可降低成本七八百元。
现代农业装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在博览会开幕式上,济南市副市长任广锋列举了一组数字:济南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32万千瓦,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达到1.55万吨/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2%。
天鹅棉业代表了传统农业装备企业技术上的“坚守”,创建于1993年的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玩起了“跨界”。总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兰剑智能把仓储物流工业自动化技术优势与智慧农业结合起来,推出了智能植物工厂。
其中,智能蔬菜种植柜很是特别,该种植柜就像家用冰箱,通上家用220伏电源即可以在柜中种植192株作物。“通过智能化管控,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可以做高净值的产品,比如中草药、草莓等。”销售人员介绍。
科技成果在济转化落地
“这款产品是我们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联合研制的,撒肥宽度达10-24米,容积可达1500升,终端用户加满肥料后不用多次添加,能大大提高撒肥效率,特别适合大面积耕地。”在展会现场,山东优尼亚机具销售现场负责人张金超向参展商介绍了MX1500悬挂式撒肥机。
总部位于波兰的优尼亚是世界知名的百年农机装备企业,山东优尼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在我省有两个厂区,其中一处位于章丘区枣园街道。“国外气候、土壤跟国内不一样,我们跟高校一起对国外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本土化研发。”张金超说。
当前,高端农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推进大中型、智能化和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重要的途径。“农机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会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相关研究,企业进行试用推广,政府搭建平台,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共同助力农机发展。”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姜明明说。
依托山东大学、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创了全国首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开发的底层操作系统GomROS(句芒)。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要来农业领域尝尝鲜。他们与山东大学共同研制的履带式机器人专为恶劣农业地形打造,可在泥泞稻田、山地果园、沙质土壤等环境中高效作业。与现成的农业机械不同,这些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化开发。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许平介绍,除了培育、引进高端农业装备企业,济南还重点做好农机的应用推广。“围绕玫瑰、番茄、草莓等经济作物,通过项目化方式推广先进的农机。”
5月10日,玫瑰花智能采摘机器人在平阴县惠农玫瑰种植基地首次亮相。该机器人项目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担,是济南市2024年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实验成功后,机器人能够实现玫瑰花的自动检测、三维定位和高效采摘收集,填补国内玫瑰花智能采摘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