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经济,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把海洋看作一个国家,那它将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今天,无论国内外,没有人再讨论要不要发展海洋经济,而是用这样一句生动的话来强调经略海洋的重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近期,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天津、深圳、大连、宁波、厦门、秦皇岛等城市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这些现代海洋城市,无疑就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行动主体。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国内城市第三位。新征程上,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努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青岛必须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产业更新,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空间
抢占深海开发产业赛道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空间资源等,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未来海洋城市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将各种海洋资源“为我所用”。
深耕海洋这个“蓝色宝库”,我国每天都有新进展。今年一季度,我国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3.8%,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1.4%、41.6%,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这些增长的数字背后,蕴含着这样一个发展逻辑:随着陆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发展空间相对局限,海洋逐渐成为破解资源瓶颈、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载体。
与内陆城市不同,海洋城市以其临海的地理特征,在汇聚陆海双向资源与空间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说传统的海洋城市依托“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起来,通过发展港航、旅游等海洋产业,实现了生产力提升,那么,在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融合“现代城市”和“海洋城市”发展目标的现代海洋城市,则要求进一步加强陆海统筹能力,持续扩大海洋资源开发的空间范围和领域,加快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青岛渔业“大国重器”不断上新,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向深远海迈进,就是拓展海洋资源空间的一个生动例证。日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和养殖工船2.0版——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从青岛出发,会师浙江舟山海域,在海上联合开展大黄鱼等名优鱼种养殖。通过不断拓展海洋空间资源,青岛推动我国“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青岛海洋油气、海洋生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层层递进。“青岛造”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项目投产;“青岛研”我国首个以南极海藻为原料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试验……得益于扩大了海洋资源开发的空间范围和领域,青岛海洋经济不再只局限于“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而是朝着向海洋要能源、要药物等领域深入拓展,海洋产业由此不断做优做强做大。
近年来,青岛海洋发展加快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蓝迈向深蓝。今年3月,青岛印发《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明确提出打造“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调加强深海、大洋、极地科考装备和基础设施及科研平台建设,开展深海“冷泉”“热液”生态系统前沿研究,加大海底矿产、天然气水合物、生命遗传等深海资源探索发现力度。
当前,深远海和极地资源开发不断深入。青岛正加快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空间,走得更远,进入更深,抢占深海开发产业赛道,向海洋要生产力、求增长点。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推动海洋经济量质提升
今年5月30日,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项目分二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实现“一地两用、渔电双收”。
作为我国目前开放海域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有力表明,青岛在不断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空间范围和领域的同时,还加快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促进海洋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推动海洋经济量质提升。
这是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必然路径。现代海洋城市作为“现代化先行”的海洋城市,要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必然要在海洋开发方式上实现转变,提升海洋开发能力,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说到底,在海洋地理空间上走得远、进得深,只是第一步;只有持续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上下功夫,涌现出一批代表性成果。例如,打破国际垄断,实现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的制备及产业化;以螃蟹壳为原料研发的“术益纱”,是国际唯一用改性壳聚糖研制成功的体内可吸收手术止血材料;研发的“高效、宽频、高可靠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项目,使波浪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青岛的海洋科学研究也更加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效协同。2024年,青岛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这其中,像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完成的“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都直接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面向未来,针对“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青岛更是直接规划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路径:聚力突破海洋装备制造业,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总部型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着力降低淡化成本,拓展淡化水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领域,加快海洋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步伐……
坚持海洋开发保护并重
绘就人海和谐共生画卷
聚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现代化。
日前,青岛蓝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这是青岛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又一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加快经略海洋步伐,同时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约2300公顷,修复海岸线约110公里、海岛5个,不断拓展市民亲海空间,支撑海洋文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青岛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类、二类)面积比例达到99%,海洋生态环境保持稳定。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青岛正在加快建成城海相融、人海和谐、生态优良的标杆城市。
海洋的连通性、流动性、开放性,决定了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在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方面,作为我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青岛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打造国际交流密切的现代海洋合作示范城市,实现合作共赢。
今年2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发布《青岛宣言》,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海岸带韧性科学治理工具包的全球需求。今年6月,由驻青院所海洋一所牵头研发的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上发布,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共同应对海洋城市面临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系列挑战,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眼下,青岛正加快建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人才集聚、港口航运世界一流、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活跃的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也就是说,青岛现代海洋城市的建设,包含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各级海洋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建设不断拓展攀升并形成显著优势,共同促进这座海洋城市向“现代化”迈进,推动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在国内形成示范和引领作用。
毫无疑问,青岛具有这种“引领型”的底气和能力。瞄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层层递进、步履铿锵。(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