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处通道架起"跨黄"坦途 济南"黄河时代"加速启航-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1 17:38:52
来源:齐鲁晚报

34处通道架起"跨黄"坦途 济南"黄河时代"加速启航

字体:

  “从黄河北到黄河南,一脚油门的事儿!”8月10日上午,家住济南起步区大桥街道的李建国,跟着首批车流,钻进了刚通车的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

  当天,“万里黄河第一隧”完成北延,历经4年建设的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正式通车,不仅让济南主城区到起步区的车程缩到10分钟,更打开了跨黄发展的新视角。从“望河兴叹”到“跨河而歌”,济南正在用桥隧织就交通网,从“大明湖时代”迈进“黄河时代”。

 北延隧道激活两岸“要素流”

  通车后的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带给市民不少惊喜。在隧道里开了两个来回的出租车司机王明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从泺口到起步区,得绕建邦黄河大桥,遇上下雨堵车,一个小时都打不住。现在走隧道,10分钟准到,一天能多跑四五趟活儿!”

  而在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看来,这条隧道的意义远不止省时。“它就像给黄河两岸装了根‘输血管’,让人才、资金、技术这些要素能顺畅流动,这对起步区对接主城区非常关键。”

 改写城市生活与产业

  “单中心”转向“两岸联动”

  济泺路北延隧道通车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东侧的济南黄河大桥新桥就已迎来不少车流。

  和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相似,这座去年刚通车的“超级大桥”也是公轨合建,上层跑汽车,下层跑地铁,堪称超级交通综合体。“早晚高峰时,上层双向8车道车辆往来不断,但从这里到CBD也就20分钟,以前想都不敢想。”市民孙鸿旺告诉记者,新桥通车后,旁边老桥的拥堵缓解了,出行压力小了不少。

  像这样的跨黄通道,济南已建成22处。从东边的济乐高速黄河大桥,到西边的聊泰黄河公铁大桥,从“万里黄河第一隧”黄河济泺路隧道,到造型像展翅蝴蝶的黄河齐鲁大桥,这些桥隧在180多公里的黄河济南段上星罗棋布,平均每8公里就有一处通道。起步区段的跨黄通道更是密集,42公里范围内建成了12处。

  “别小看这22处通道,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有关部室负责人给记者一一盘点:济南黄河大桥新桥是黄河上跨径最大、钢桥总长最长的公轨分层合建桥梁;黄河齐鲁大桥主桥主跨420米,实现下承式网状系杆拱桥最大跨度、最大梁宽、高应力索三项“世界之最”;聊泰黄河公铁大桥是《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发布后,济南都市圈区域内首个建成通车的重大跨黄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在这些通道的加持下,黄河两岸的产业联动也肉眼可见地加速了。在起步区某智能制造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因为黄河济泺路隧道和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他们从主城区调零件,当天就能送到生产线。“以前得提前一天备货,现在实现了‘当日达’,光仓储成本就降了15%。”

  业内人士分析,交通成本每降低1%,区域经济效率能提升2%到3%。这些跨黄通道织成的网,正在让济南从“单中心”发展转向“两岸联动”的新格局。

  34处通道在路上

  既要“走车”也要“聚人”

  在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济南正在建设的跨黄通道同样亮眼。

  在黄岗路穿黄隧道的施工现场,盾构机正在地下数十米处缓缓掘进。“山河号”盾构机已平稳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地沉砂池、黄河两岸大堤等多个风险源,掘进完成总长度的90%,突破3000米,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航天大道穿黄隧道也取得不少成果,这条长3888米的隧道,将在2027年通车,从高新区到起步区的距离能缩短到15分钟。届时,济南的“四桥四隧”将实现全部通车。

  以上这些,还只是济南跨黄通道建设的“上半场”。根据规划,未来数年内,奥体西路穿黄隧道等多处通道将陆续开工。济南目前规划建设跨黄通道共34处,包括28座大桥和6座隧道。其中,起步区规划有19处通道,平均2.2公里1处,达到南京、武汉、杭州等沿江城市水平。

  “建通道不是简单堆数量,得跟着城市发展走。”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黄岗路穿黄隧道瞄准的是西部城区与起步区的联系,建成后,从西客站到起步区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只要18分钟;规划中的奥体西路穿黄隧道则一头连着CBD,一头对着起步区的都市阳台,以后从中央商务区去黄河边看风景,开车半小时就到。

  但要让这些通道真正“好用”,还得解决些“细枝末节”。经常往返两岸的创业者周明就提出建议:“现在跨黄通道不少,要是能开通几条跨黄快速公交,上班族就更方便了。”

  而在张汝华看来,济南还得加快推进“通道+产业”的融合:“你看长江边的城市,每个跨江通道旁边都有产业带。济南也该在通道沿线布局更多商业、教育、医疗设施,让通道不仅能‘走车’,还能‘聚人’。”

  从摆渡船到桥隧网

  黄河渐成城市“内河”

  站在起步区的黄河岸边往南望,能清晰看到主城区的高楼轮廓。“七年前站在这儿,满眼都是庄稼地;现在再看,周边已立起一片产业园。”土生土长的黄河北岸居民刘仲秋感慨,这几年黄河北岸的变化比过去三十年都大。

  刘先生回忆,他小时候黄河两岸的交通方式还是依靠摆渡船,那时凌晨5点就得出门等轮渡。成年后,出门可以选择浮桥,但遇到凌汛,浮桥一拆就是一个月。“现在好了,附近的黄河齐鲁大桥通了,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也通了,去南岸变得稀松平常。”

  这种变化,正是跨黄通道带来的连锁反应。济南起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42.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2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1年的16.7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37.8亿元。

  截至2024年,济南起步区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达到4.4万户,比2021年增加了1.3万户。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

  跨黄通道的建设,也将助力城市产业发展格局的重塑。2025年,起步区计划全年签约引进项目超50个,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

  张汝华认为,济南的跨黄发展,正在改写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逻辑。“过去沿黄城市总被黄河分割,济南通过高密度的跨黄通道,把黄河变成城市的‘内河’,这为其他沿黄城市提供了借鉴。”他介绍,当34处跨黄通道全部建成,济南将形成“一河两岸、南北互济”的格局。

  傍晚时分,济南黄河南岸的写字楼灯火通明,北岸的起步区工地上塔吊仍在忙碌。正如刘仲秋所说:“以前觉得黄河是道坎,现在才明白,它其实是济南的机会。这些桥梁、隧道,就是给济南搭的过河梯子,顺着梯子往上爬,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开放、更融合、更有活力的新济南。”(记者 于泊升)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