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岛,天蓝海碧。“经海”系列8座大型智能深海网箱点缀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其中4座专门养殖三文鱼。在刚刚过去的三文鱼收获季,共出鱼1500吨,长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三文鱼产区。
与以往的三文鱼养殖不同,这里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智能化环境监测、水下机器人清洗网衣、一键投喂、吸鱼泵一键捕捞……短短几个小时,三文鱼便可转运全国,进入商超和餐厅,“游”上市民餐桌。
像“经海”这样的深远海养殖设施,烟台有34座。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持续擦亮“深远海养殖之都”金字招牌,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蓝色粮仓”海经区,深入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国家级海洋牧场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构建起海洋牧场建设“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新发展格局。
借力大型养殖网箱、平台,推动海水养殖一路向深远海迈进,烟台的底气何在?
烟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资源禀赋优越,管辖海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4,海岸线1071公里、占全省近1/3,近海渔业生物品种200多种,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
大海中有珍宝无数,大海中也藏有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海上风大浪急,要挺进深海必须借助大型养殖网箱、海洋牧场平台、养殖工船等装备。这恰恰是烟台的传统优势——
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已初步构建起以船舶海工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为主打,沿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关键设备制造和总装建造、持续延伸至下游运维保障的完整产业链路。
2019年,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正式交付。之后,深蓝1号、国鲍1号、“经海”系列,烟台的深远海养殖网箱开启了“下饺子”模式。
“‘耕海1号’国家级海洋牧场综合体在产业链融合方面形成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创新模式,通过全链条协同、技能赋能和生态融合,打造了可复制的海洋经济发展样本。”近日一场特殊的发布会在海上举行,烟台耕海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官磊介绍,“耕海1号”已经构建起“养殖-加工-文旅”的产业闭环。
“耕海1号”一期“海上花”平台设置60个休闲垂钓位和近600平方米多功能厅,二期“海星”平台包含综合保障区、海洋渔业科普展厅等,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游客可参与现钓现吃、海洋研学、海上运动等体验活动。
“挺”进深海天地宽。对于深海网箱和平台而言,养殖只是其基本功能,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乘数效应”更为显著。
长岛曾围绕三文鱼繁育养殖到端上餐桌全过程进行调研,梳理出育苗、养殖、水产加工、海工装备、海洋旅游等2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上游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中游实施“百箱千排万笼”计划,带动养殖散户共同出海;下游研发海产品预制菜、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品;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清洁能源、海洋文旅、涉渔服务。
从“长鲸”探海到“经海”成阵,从“国鲍1号”的珍品培育到“耕海1 号”的融合发展,烟台的海洋牧场版图正以深远海为笔,以全产业链为墨,在蔚蓝画布上持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