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7日电(记者袁敏)10月6日,来自山东淄博的“00后”小伙孙启烨刚刚结束展览工作,驱车回家。就在几天前,他和团队耗时两个月,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琉璃烧制技艺复刻的作品“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在2025博山琉璃双年展、2025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的目光。

今年6月,他的同系列作品“九龙九凤冠”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这幅作品取材于淄博特有的“软料”琉璃,含4800粒琉璃珍珠及近5000个零部件,采用琉璃编织技法及电镀工艺制成。
“这次的‘六龙三凤冠’采用了类似的技法,融入了我们团队的创造和巧思。凤的造型更加夸张、配色更加大胆,希望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孙启烨指着冠顶左右两只凤说,“凤背上的羽毛呈火苗形状,每一层颜色都不同,每根羽毛边缘都带着金粉色光泽。我们运用了金箔离子汽化技术,表现浴火重生的景象。”
“我塑造了琉璃作品,琉璃艺术也塑造了我。”孙启烨说,曾经浮躁、缺乏耐心的他,沉浸在古老的琉璃技艺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我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而骄傲,我想用我的作品祝福祖国更加灿烂辉煌。”他说。
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非遗人才培育制度体系,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结合。非遗文化之美吸引了越来越多“00后”,他们用富有创意的双手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时代内涵。
中秋节晚上11点,22岁的山东烟台青年周天聪仍在工作室忙碌。蒸腾的水汽中,形象生动、造型精美的花饽饽逐渐变得饱满莹润。记者注意到,这个花饽饽被制作成双层蛋糕样式,上面塑有卡通嫦娥和兔子形象,将“国庆”和“中秋”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

今年8月,周天聪的花饽饽门店在家乡甫一开业,立刻吸引了一大批客户。“除了婚庆等主题外,这几天有不少来定制国庆、中秋主题花饽饽的,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凌晨2点多。累,但是心里甜。”他说。
胶东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周天聪从小就对花饽饽表现出浓厚兴趣,小学五年级时的“非遗进校园”体验课上,他终于“圆梦”,第一次亲手尝试制作花饽饽,从此便爱上了这门技艺。
上大学后,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遗传习社、非遗博物馆给周天聪的爱好提供了更多发展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开设了面塑工坊,每周和老师一起指导同学们体验花饽饽制作工艺。“大家一起研究不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不同批次的面粉和不同硬度的水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碰撞,让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他说。
“胶东花饽饽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技艺,是我们的宝贝。我希望创作更多富有创意、表达年轻人蓬勃朝气的作品。”周天聪说,他的作品中,既有年轻人熟悉的动漫形象,也有他自创的卡通人物。未来他希望成立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文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