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正在烟台回里农博园宠Ta乐园喂养动物。
10月1日,烟台回里农博园开园即迎来客流高峰,入园游客达5132人次。智能温控大棚里的太空育种展示、非遗工坊的扎染体验、星空露营区的亲子互动,让这座占地1100亩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成为胶东文旅新地标。
放眼望去,回里镇的田园与城区交织成景。在这图景背后,是福山区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模板,而是深耕乡土肌理,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角、受益的主体。
从农民需求出发
和农民一起干事
福山区的乡村振兴实践,首先回答了“为了谁”这一问题。
在回里镇,总投资3.8亿元的烟台回里农博园采用“国有资本参与+市场运作+平台撬动”模式,通过整合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科技示范、文旅体验、种苗繁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将直接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00多个间接就业机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更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入股等方式,让周边村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福山区这种“造血式”发展,既不是脱离实际的“景观工程”,也不是表面文章的“数字游戏”,而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让乡村发展的每一步都踩在民生痛点、发展要点上。
福山大樱桃产业的升级之路,同样展现着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针对传统种植面临的市场波动、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福山区构建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大樱桃交易市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发布全国4000多个销售网点的价格动态,让果农“卖得明白”;推广智能温控大棚,每亩设施栽培增收超2万元;连续10年蝉联中国县域大樱桃品牌价值榜首,品牌价值达30.79亿元,带动11万亩果园年产值突破18亿元。这些举措,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增值的受益者。正如福山区一位果农所说:“政府不是在替我们干事,而是和我们一起干事。”
想干肯干会干
干到群众心坎上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和真抓实干的作风。福山区深知,只有沉下心来,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小事做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钉钉子精神,在福山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随处可见。
门楼街道西马疃村党支部书记崔晓虎的实践最具代表性。2021年,他回村时,这个守着水库的村庄是“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170人,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村委会账户余额不足300元。崔晓虎先逐户摸清诉求,自掏240万元启动资金,以“每亩保底分红600元”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建成了首批西瓜大棚。2022年首茬西瓜便实现亩产收益3万元,后续逐步扩至48个果蔬大棚,实现全年轮种。面对销售难题,崔晓虎带领村民做短视频,“80后返乡支书”账号吸粉15万,带动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同时,他用收益推进民生:硬化村内道路、开办爱心食堂、修缮卫生室,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2万元,7名年轻人主动回村创业。
作风的转变,还体现在服务方式的创新上。烟台回里农博园项目是福山“大财政理念”的落地实践,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回里资源与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路径。回里镇捕捉企业需求,对接福山区国有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把企业现有资源、资产资本化,整合财政政策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为乡村资源运营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眼中有人
振兴才能更有道
福山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构建了一套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出台相关政策,对设施栽培、定点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在人才培育上,2024年,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遴选344人参加省市区三级培训,完成8个行政村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累计培训农民400人;深入开展农民职称评定,新增高级职称农民1人、中级4人、初级10人,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稳定在1.6万人左右,储足了乡土人才的“源头活水”;在生态环保上,实施夹河河道生态提升、农村污水治理等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这些政策的制定,都经过充分调研和农民参与,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福山区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近五年,福山区共建成养老服务中心5处、日间照料中心3处、养老机构5家,床位7398张;开展“秧歌进城”“海洋大集”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站在回里农博园里,秋日的阳光洒在连片的智能温室上,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一派好光景。福山区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只有眼中有“人”,把农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找到符合乡村实际、顺应农民意愿的振兴之道。当农民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治理者,广袤田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